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及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市“532”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加快建设“四大功能区”,全面深化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钟楼答卷。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实际使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完成市下达任务;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强区不动摇,高效统筹存量和增量,以更实举措推动产城融合
聚力攻坚项目“双进”。健全驻点招商、基金招商等机制,优化招商图谱,提升招引精度,全年招引落户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产业项目2个、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产业项目5个、首店首牌项目30个、数字经济项目50个。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新增入库省、市重大项目7个以上,区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超60亿元。推广“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施工、竣工即交付模式,加快恩都法、美宜佳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奥立思特、立创等项目竣工投用。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债等,更好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
聚力推动产业转型。持续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智改数转”项目80个,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新增省级智能车间(工厂)3家、星级上云企业10家,支持微亿智造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供应链)、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各1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超100家。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争创省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2家、集聚区1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3家。深耕数字经济,招引数据服务头部企业4-5家,拓展“江苏卫健云”应用场景,建成区域智算中心(一期),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增长30%以上,探索有钟楼特色的数据价值化路径。
聚力壮大市场主体。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发挥“头雁”作用,整合资源要素,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新增产值30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全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准“四上单位”,净增“四上单位”150家以上。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广“园区保”“创新贷”。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支持京东、联东、博济等运营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聚优质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推动企业扩产扩能,实现全生态产业培育闭环。
二、聚焦科创引领不动摇,高效统筹要素和生态,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融合
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R&D比重达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2%。建立健全创新型企业分类扶持、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小“1+N”引育工作,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2家。推进与浙江大学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与省产研院共建企业研发机构2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家。
建强创新平台载体。推动省级经开区争先进位,力争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统筹全区科创资源,省级高新区顺利挂筹。推进乐凯一期、创智云谷等6个载体建设,新建、盘活双创载体10万平方米,创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市级以上双创载体超2家,全面提升载体质效。支持市大数据创业孵化器、邹区智研谷创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提升行动,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踊跃揭榜、联合攻坚,确保实施8项“揭榜挂帅”项目。加强双招双引,持续开展“一行三迎 校地共赢”才聚钟楼系列活动,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建设省级试点,新增国家重大人才计划1名、省双创企业创新类人才3名、市领军型创新人才2名。搭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人才社区等配套建设,全面释放磁吸效应。
三、聚焦机制赋能不动摇,高效统筹改革和开放,以更宽视野推动区域融合
着力理顺体制机制。坚持“以统为主、统分结合”,全力推进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坚定国企改革“五化”方向,系统优化国资管理国企考核办法,推进国企战略化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全面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锚定税源增效,开展协税共治专项工作,探索实施板块收入个性化激励性考核。聚焦基层医疗卫生领域,深化薪酬制度、人员队伍等改革,全域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高机构管理运行效能,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全力推动全市首单公募REITs项目成功发行,协同推进省信创先导区等改革试点,形成更多突破性、示范性成果。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推送“政策套餐”,加大“非申即享”力度,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建立“1+1+6+N”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机制,打造100个政务服务“好办”“快办”场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三化”提升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小微企业简式合规,探索“白名单”“沙盒监管”等举措。推动“首违不罚”扩面提质,深化涉企联合检查“一件事”改革,冲刺营商环境考核全省第一方阵。
着力拓展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级公共海外仓等载体作用,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更多QFLP基金落地;持续开展境外招商,充分发挥驻德联络处作用,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全力以赴稳外资稳外贸。以全市争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国家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凌家塘原址改造,加快邹区灯具城转型升级。深化苏陕、苏青合作共建,进一步拓展交流协作渠道,促进共同富裕。
四、聚焦片区聚能不动摇,高效统筹内涵和品质,以更高标准推动城乡融合
以主城视角优化空间格局。坚持规划引领,完成腾龙大道沿线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动态更新镇村布局规划,持续开展桥东村、卜弋村等村庄规划编制,全面落实新一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加快土地整理,切实用好房票政策,完成征收拆迁100万平方米,确保中吴大道、监管中心等重点项目顺利报批。推动10个低效用地、批而未用地块再开发,全力争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国务院督查激励。
以精建细管提升城市品质。全力配合中吴大道西延、地铁5号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道路16条。加速城市更新,启动实验小学北侧地块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探索自主更新、片区更新、联动更新等多种模式,完成勤工路等4个片区危旧房治理。强化城市功能“微改造”规划指引,完成闲置地块覆绿透绿2个,提升改造口袋公园2个,新增、改扩建绿地10公顷。持续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回头看”,深化“信托制”物业导入和物管会组建,提升城市长效管理颗粒度。
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500亩,推进现代稻业、精品园艺、生态养殖等5个农业项目落地,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差异化发展现代农业电商、物流配送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增500万元村3个。做好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后半篇文章”,有序启动新家巷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更新,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个、省特色田园乡村1个。
五、聚焦福祉优享不动摇,高效统筹固本和提质,以更暖行动推动民生融合
织紧民生保障网络。加大保障力度,新增就业1.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推动“一户一档一策”常住遇困对象全覆盖。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00套(间),落地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需求2500余套(间)。统筹社会救助、慈善公益、殡葬改革等工作,改造提升省级综合性“残疾之家”,加快全省孤独症全程服务试点地区建设。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建成中小学、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3000个,超前谋划学校资源再利用。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争创国家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区。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2家。以区公卫中心为载体,引入复旦大学附属专科医院等优质资源,建设区域体检中心、检验中心等四大中心。高标准推进省示范性居家社区服务网络建设,高水平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
提升文化生活品质。统筹全区文旅节庆,推进大观楼-止园等重点项目,加快运河沿线冷库、盐库、船坞、仙鹤酱品厂等工业遗存焕新呈现。支持三堡街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庙弄街区争创省级旅游休闲示范街区。力争实现外资文商旅项目零突破。新建体育公园1个、健身步道3公里以上,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点69个,高标准举办首届钟楼半程马拉松、赛艇邀请赛等全国性赛事,持续擦亮“‘钟’于等到你”文旅品牌。
深化精神文明内涵。扎实开展“三标融合”文明城市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四级体系,推动秋白书苑、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点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建共享。充分运用抖音、小红书等传播媒介,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融媒体产品。打造“觅渡之光”宣讲矩阵,组织开展“百姓名嘴”风采展示活动,推出小剧场演出10场以上,组织送戏下乡等80场次,以更具吸引力和接地气的方式,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六、聚焦环境保障不动摇,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新理念推动治理融合
夯实安全底板。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抓好既有建筑、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开展群租房、“厂中厂”“三合一”消防安全“回头看”,扩大基层消防委托执法覆盖面。密切关注金融领域风险,防止“黑天鹅”事件。持续压降政府性债务率,确保“两个不反弹”。压实食品安全责任,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
筑牢生态屏障。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实现氮氧化物和VOCs浓度“双控双减”,全面完成全市最大两座油库治理,经开区加快“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试点创建。开工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深化支浜型河道“一河一策”专项整治,完成11条支流支浜消劣、5条河道清淤,省考断面稳定达到II类、市考断面全面达到III类以上。统筹京杭运河钟楼段保护利用,建成新孟河、扁担河等3个湿地保护小区,推进实施EOD项目,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提升社会治理。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持续加大对历史遗留信访事项攻坚化解力度。深化“五社联动”“智慧社区”省级试点,加强“人人社区”建设,培育、选树更多基层治理与服务品牌。持续优化“钟枢”平台,完善“三级联动、五级响应”城运体系建设。深化军民融合,高质量完成双拥“八连冠”创建。
各位代表!为民之行,光荣之路。前期,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梳理形成了12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大会审议票决。项目确定后,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实实在在的成效兑现承诺、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