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民互动>>热点回应>>内容
1.对于三八河上店铺的污水管网是否设计考虑?会不会对三八河水质产生污染?
答:长期以来,街道坚持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对于百姓关心的三八河水体生态环境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整治和提升的途径,合法合理合规地开展治理工作。2021年6月,街道投入100余万元实施了三八河(三八桥-梅庄桥)段排污管道整治改造工程,对梅庄路至怀德路段72间民房进行污水接管,有效控制了河道污染源;在靠近梅庄桥的北侧三八河边建造了一座隔油池,用于收集三八河上餐饮店及其他业态店铺产生的油污,并每周一次对隔油池进行清理。自此,三八河水质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三八河水质维持在V类水质标准及以上。本次老凌家塘片区自主更新共涉及40余家店铺。正如我刚提到的,前期该路段店铺的污水排放都已经集中接管,那么本次自主更新项目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去统一设计污水管网在河底的走向,做一个完善和提升工作。同时,我们也会强化对施工方和相关商户的教育引导,加强环保巡查,采用不定时取样等方式严密监控三八河河体水质,一旦发现水质异常情况,迅速查找原因并妥善处置。
2.项目建设时对怀德南路、龙江路沿线的绿化会如何进行提升?能不能解决柳絮满天飞的问题?
答:首先是老凌家塘地块北侧的怀德南路沿街绿化带,该段绿化带总长度约247米,绿化带宽度约5~14米,面积约2600平方米,种植形式主要为“高大乔木+低矮地被”,现状乔灌木约120余株,地被中麦冬草占六成以上,形式单一,植物普遍老化,景观性不佳。本次老凌家塘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实施方案整合了临街怀德南路绿化带提升改造计划,兼顾提升绿化景观和丰富休闲功能。主要做法是,对现有的意杨和雪松这两类影响居民通风、采光的树木主要以迁出为主,补入观赏性强的花灌木,绿化带内增设园路和铺装,形成活动场地,布置集装箱市集,增加小品设施,让原本单一的绿化带成为可赏、可游、可休憩的功能空间。
3.对于三八河上店铺的店招店牌有改造提升的计划吗?
答:其次是老凌家塘地块东侧的龙江路高架旁生态绿道,该段绿化带总长度约248米,绿化宽度约12.5~14米,面积约3300平方米,场地内主要为“高大乔木+低矮地被+自行车道+慢性步道”,现状树木约243株,多数为意杨,地被植物比较单一,以麦冬草为主,种植时间较久,植物老化杂化现象同样比较突出。本次实施方案也将原龙江路生态绿道的整治计划整合在内,打造“龙江高架生态长廊”,主要做法是对现状大树进行梳理,增加开花色叶树种,修缮并提升现有步道,完善慢行休憩功能,并通过增设小品、圆椅、健身器材和儿童活动场地等元素烘托场景氛围、丰富游憩功能,使其成为兼具空间性、功能性、生态性的高品质居住社区型互动绿道。
关于附近居民经常抱怨的“柳絮满天飞”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怀德南路和龙江路绿化带中现有意杨树木数量偏多而产生的生物现象。初步想法是在上述两个绿化带提升改造方案中,争取将现有意杨全部移除,补栽观赏性花木。在方案确定后,我们也将积极与市、区城管(园林)部门主动对接办理绿化调整移伐相关行政许可,确保绿化提升改造工作依法、合规。
答:今年上半年,结合“拆窗破网”专项行动,街道已经对三八河上商铺的店招店牌开展了拆除整改工作,拆除了3家不符合消防安全的店招店牌。
经前期全面摸排,本次老凌家塘自主更新项目,我们计划以停车场出入口南北划分,分期实施店招店牌全面改造提升。首先是停车场出入口以北,此处临近怀德南路,共27家商铺且多为餐饮店,店招店牌杂乱无章,没有特色,整体氛围感较差,缺少商业活力。因此,基于这种现状,计划先行对这27家商铺进行改造提升。剩余的停车场出入口以南的13家商铺将作为二期进行改造提升,届时也将参照本次自主更新的设计方案,统一进行店招店牌的升级改造。
4.自主更新后对群租房、外来人口将如何进行加强管理?
答:老凌家塘片区常住人口969人,流动人口662人,群租房22家,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屋多、整体人员结构复杂,治安管理难度较大,2023年全年涉及警情达204起。
近年来,综治办联合凌家村委、西林派出所形成联勤联动工作机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在本次的老凌家塘自主更新过程中,我们将会以治安、群租房等治理问题为重点,采用“技防+人防”模式,“软硬件”双向发力,稳步提升老凌家塘片区治安水平,全力以赴保障群众平安幸福。
一是智慧赋能。在整个自主更新过程中,我们将大幅提升物防技防水平。在各主要道口、重点区域合理布局规划建设视频监控探头,实现减少死角和盲区最小化,同时将技防网络连接至公安部门视频监控室,由专人值守巡查,提高联动能力。此外,还将新增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封闭一部分没有必要的进出口,设置24小时智能监控道闸,采取封闭式小区化规范管理模式,打造一个和谐、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
二是共治发力。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完善村规民约,真正的做到“规”由村民议,“约”由村民守。“一网统管”助推基层治理,建立“网格发现、社区收集、街道吹哨、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工作机制,推动各类资源力量下沉,共同参与治理,让老凌家塘片区成为安居、宜居、乐居之地。
5.凌家塘片区自主更新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健身活动等方面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
答:我们将以本次老凌家塘自主更新为契机,积极挖掘老凌家塘片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阵地,通过文化赋能,实现老凌家塘片区的“蝶变新生”,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
一是完善文体设施,提高文体活动品质。通过大力争取上级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依托街角公园及健身广场的建设,按照“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向上争取健身器材、游乐设施、音响等公共文体娱乐设施设备,根据场地条件新建篮球场、乒乓球场、文化广场、健身路径等,并对现有健身设施进行扩容升级,提高设施智能化水平,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健身圈”。
二是整合各方资源,拓展片区文化场所。将公共文体活动融入片区生活场景,打造出包含街角公园、“西凌人家”主题街区等在内的多元化、高品质文体活动空间,常态化开设声乐、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公益课堂、文艺展演、非遗传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群众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利用节日“搭台”,让文化“唱戏”,以春节、五一、端午、重阳、国庆等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各类文体惠民展演,丰富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优化服务供给,延伸文化覆盖范围。秉持“群众导向”,扩大公共文体服务内容的日常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文化需求,精准制定群众文化活动“菜单”,如“银龄文化大讲堂”“戏曲歌曲大家唱”、非遗体验、青少年教育服务、中医养生讲座等活动,以满足全时段、多群体、生活化的居民需求,提升群众的文体活动参与度,让片区群众与公共文体服务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