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美食>>内容
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讲到,德国的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几代人守着一种产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不但在世界市场上声名远扬,而且锤炼出了著名的德国“工匠精神”。德国是个哲学的国度,国民对于创新和坚守的理解,让人肃然起敬,也让我想起了常州的“网油卷”以及我与“网油卷”几十年的缘分。
常州的“网油卷”选用猪网油、高级赤豆沙或枣泥卷成长条,改刀“寸金段”,挂发蛋糊经油炸而成,捞出装盘撒上白糖即成,成品特点是:微脆而软、香甜盈口。
1980年,我到兴隆园菜馆工作时,“网油卷”属于高难度制作菜肴,平时客人点击率很低,十天半个月偶然有老顾客请客办事才会点“网油卷”。有时厨房没有网油或豆沙,还要退单,即使有网油与豆沙,制作出的成品也大多是“废品”:大小不一、露馅漏底、空饼无馅等等,成功率很低。当时的煤炉师傅见到“网油卷”都“头痛”,总是推三阻四不愿意烹制,到最后没办法推了,才硬着头皮做,结果往往不理想。
根据七十年代末出版的《常州菜谱》,我发现当时“网油卷”制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网油卷”的坯子略大略重;二是鸡蛋清太少,制成发蛋糊后裹不住“网油卷”坯子,下油锅后发蛋糊更托不住“网油卷”坯子重量,坯子直接掉下油锅,成品就成发蛋糊饼(俗称降落伞),油也变黑;三是在制作发蛋糊时全部使用的干淀粉不正确,干淀粉下发蛋糊时把发蛋里的少量水分全部吸干,制作出的发蛋糊没有韧劲,很毛不光精;四是制作手法不对,“网油卷”坯子入发蛋糊后,用右手拿起放入油锅时五指同时放开,结果“网油卷”外壳就有三到五个手指破面,“网油卷”就露馅了;五是发蛋糊太少,做“网油卷”时第一个最大,逐渐变小,最后大小不一。
反复试验下,我开始制定新的制作方法。通过改变蛋糊、淀粉比例,油锅油温以及胚子形状调整,试验出的“网油卷”个个饱满,大小一致、色色牙黄、香甜可口。
1981年,常州市商业局举行了烹饪技能比赛,项目之一就是做“网油卷”,我就用新的方法开始制作,结果是全场轰动,得到好评。
在厨师培训中心任教期间,我负责培训了十期三级厨师培训班,共培养出300余名厨师。每期教学菜“网油卷”都是由我亲自制作教授的。现在常州所有大一点的饭店厨师均能制作“网油卷”,而且制作的质量都很好。
“网油卷”记录在《常州菜谱》中,而作为常州传统名菜,它出自哪个年代则并没有详实的文献记载。现在有人说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也只能姑妄听之。地方名菜不一定都要套上名人的光环,更不能光有菜名与菜谱。关键是要把它的制作过程进行改良与规范,便于厨师能学、能做、能传承。
从几十年前开始的研发、改良、传授、传承,到今天发扬光大,“网油卷”几乎与常州餐饮行业一同成长,网油卷的“前世”虽然杳不可求,但更可喜的是它的“今生”,至少,在我们这一辈厨师,“网油卷”的接力棒非但没有失落,而且已经顺利地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接续,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绵绵不绝。
(作者陆仁兴,现为三鲜美食城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