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文保>>内容
南河沿是常州市区大运河西段最能体现老常州风情的历史地段之一,历史上这一带曾是常州的经济中心,常州的四大行业“豆、木、钱、典”大多集中在常州西门,当时木行、米厂、豆行、油厂等实业家的住宅大多集中于此。
沈氏宗祠位于钟楼区南河沿 10 号,号“留余堂”。宗祠建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建造者沈颐朵曾是民国年间常州豆业公所“敦仁堂”堂董, 建造时沈颐朵年仅 20 岁出头。沈氏宗祠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 819 平方米。沈氏宗祠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建筑富有特色, 这种带有备弄形制的宗祠建筑布局形式,在常州地区较为少见,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2008 年 2 月 26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氏宗祠共有四进,每进三开间,至今保存完好。第一进为门厅, 门厅两侧存有精美的砖雕,祠堂西侧存有备弄。第二进为大厅,屋架高耸, 梁柱构筑精美,有鹤颈翻轩。第二进与第三进原有精美的屋脊,可惜都在“文革”时被毁。第三进为享堂,曾安放祖先牌位,有精致的清式长格窗,两侧保留着书卷式砖刻篆体字“入孝”、“出弟”,字在 1966 年破“四旧”时已被凿,但字迹仍依稀可辨,第三进天井中种植了茶花和柿树,柿树上的柿子象征着家族子孙兴旺。第四进曾是辅助用房。
常州的沈姓约有 10 万人,其源流据史籍记载,至迟在晋代已有人入籍常州。其中最早在常州为官的当推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年间任晋陵令的沈巑之,他的后世定居于常州。南朝梁代史学家沈约的七世孙沈迁(字文尚),于唐高宗时入籍常州。
常州沈氏大宗祠原在古运河边的东下塘,当时东下塘曾是常州的祠堂一条街,街上曾有沈、刘、梅、吴、伍、陈等祠堂和唐荆川大儒祠、李公祠等。沈氏宗祠“留余堂”是东下塘沈氏大宗祠“九思堂”的分祠, 南河沿沈氏的始迁祖是沈子云(南高公),明嘉靖九年(1530)从江阴迁入郡城常州。
沈颐朵先生是常州豆业界著名实业家,是常州豆业公所“敦仁堂” 一位重要的堂董,对常州豆业发展有重要贡献,他还是一位慈善家。敦仁堂所以称为慈善机构,因在西门一帯的地方公益事业,大都有敦仁堂参与或捐款。如开辟新马路(怀德路),修怀德桥,疏浚运河,购买挖泥船,创立西区救火会,负担“理河队”的大部分经费等等,均化费巨资。平时公益事业,救济鰥寡孤独,施粥、施米、施衣、施药、施棺木等。
南河沿沈氏宗祠是大运河常州段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