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文保>>内容
常州唐氏于宋时即定居郡城,南宋末为避元兵之难迁居高邮,明初第三世唐伯成自高邮复迁归常州,之后世居青果巷,一门科甲鼎盛。据《唐氏家谱》记载,南宋时高邮人唐华甫官至翰林院检讨,因其姑妈嫁到武进白鹤溪夏家,而唐华甫跟随他的姑妈居住,于是他也成为了武进人,由此成为毗陵唐氏的始迁祖。该祠原为明太常寺卿唐鹤徵所办之义学,学废后改为宗祠,祭祀唐氏历代祖先 42 人,包括明代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等唐氏先祖,常州唐氏宗祠被无锡、溧阳、宜兴等唐氏后人奉为大宗祠。
唐氏宗祠原位于天宁区青果巷内,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为三进三楹形制,面积为 1.459 亩。1964 年 4 月 17 日,江苏省常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唐荆川祠堂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为配合城市道路拓宽建设,唐氏宗祠被迁移至钟楼区常州市荆川公园内, 与公园内的陈渡草堂(荆川读书处)、唐荆川墓形成唐荆川遗迹系列。2003 年 12 月 23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9 月23 日,海内外唐氏后裔150 多人到常州唐氏宗祠祭祖。迁移后的唐氏宗祠坐西朝东,为清代建筑风格,三进三楹,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祠门建在第一进天井北侧围墙上,两侧写有“兵部清风标国史,田园高节冠江山”字样。三进主建筑之间有两个天井,总进深 52 米。祠堂内供奉唐氏先祖唐荆川先生,陈列着唐荆川等先祖多幅画像。唐氏后裔唐肯撰写了一副对联:“三江风月樽前醉,百战关山马槊高。”程舒也有一联:“江南岂止多才子,川后莫言少俊豪。”
毗陵唐氏,不仅是常州望族,也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族群。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民族英雄唐荆川的长子太常寺卿唐鹤徵捐田三百亩, 捐金六百两,创办义学,让贫困的族人子弟都能上学。后来,他又有遗命给孙儿唐献可,再捐田百亩,“以厚黄门以下亲支并入唐义祠内”。对于唐氏族人如此义举,当时常州的地方政府也非常赞赏,常州府还特地颁发《义田优免帖》,“本宦在于唐义祠户内照例优免徭编杂役,施行须至帖者”。
常州唐氏一直以仁爱朴直和诗书传家。唐氏族人官职在知县以上的就有多人:唐氏始迁祖唐华甫为翰林院检讨,二世筠州提举唐汝文,三世明赠大理寺左寺唐伯成,四世广西乐平府知府唐复,七世兵部主事唐顺之,八世太常寺少卿唐鹤徵,十三世兵、刑两部尚书左都御史唐执玉,十六世陕西商洛兵备道唐霈霖,十九世清末举人、陆军少将唐凯。其中,声名最显赫的是民族英雄唐顺之。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他 23 岁就中了进士,礼部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
一年后即告病归故里,闭门读书二十年,于学无所不精。嘉靖初年与王慎中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代表,世称“王唐”,又曰“晋江王、毗陵唐”。后又与归有光、王慎中三人合称为“嘉靖三大家”。后人把王、唐、归三人与宋濂、王守仁、方孝孺共称为“明六大家”。著有《荆川集》、《勾股容方圆论》等著作。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唐宋八大家之说盖始于唐顺之。”可见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唐荆川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刀枪骑射,无不娴熟。唐荆川先生天资聪慧,又得父母严厉管教和名师教诲,他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擅长诗文,23 岁参加朝廷会试, 一举拔得头筹,廷试二甲第一,名震京师。先后历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吏部稽勋司主事,翰林院编修兼右春坊右司谏,晚年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太仆寺少卿、通正司右通政。51 岁那年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右佥都御史,兵部主事及代理凤阳巡抚等职。其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他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相传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等都从他学过枪法。后因久居海中,足腹尽肿,在赴任代理凤阳巡抚途中,病重去世于姜堰,终年54 岁。
近现代唐氏后裔中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如香港特区政务司原司长唐英年。2007 年 9 月 22 日民族英雄唐荆川诞辰 500 周年,常州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刚刚担任政务司司长的唐英年百忙之中回到常州老家祭祖省亲。他说:“家乡给了我无限的智慧。”
此外,毗陵唐氏著名人物还有唐肯、唐念慈、唐庆千、唐翔千、唐凯千、唐鹤千、唐玉虬等,都是唐华甫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