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文保>>内容
孙慎行、孙星衍故居位于双桂坊 59 号。故居为孙慎行于明末任职礼部尚书时所建。1987 年 1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坐南朝北,原占地面积较大,系私人住宅遗址。孙慎行服官期间曾数次请假居于此。
故居北临双桂坊,东、西、南三面均为住宅区。到清代乾隆年间其族七世孙、著名学者孙星衍又继承此宅,继续居住。故居中的五间花厅等建筑于清代后期毁后重建,房产由孙氏子孙世代继承并居住。后故居部分房屋被后裔卖掉,至孙氏后裔孙养渊继承时,故居已只剩部分。
孙养渊继承时的故居呈倒置瓦刀形,入门为长通道备弄(似刀柄), 备弄尽头为长方形建筑布局,东首为明式船厅 , 其西有天井 , 天井北建有清式花厅五间,面阔 19.7 米、进深五檩 8.9 米,前廊后轩,硬山式砖木结构,花厅左右空地堆黄石假山及花圃等。20 世纪 80 年代兴建广南大厦时,两孙故居长条形备弄被拆除,保留故居房屋、天井等。明式船厅遗存雕花月梁及明代木隔窗,乃明代所建原屋。
孙慎行(1565—1636),常州人,自幼受身为文学家和抗倭英维的外祖父唐顺之的影响,酷爱读书。他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次年摘取殿试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二年(1614)升礼部侍郎, 一度代理礼部尚书。曾数度请假归里,精研理学。万历四十八年(1620) 七月,万历帝去世,八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不久新皇帝患痢疾,内阁大臣方从哲推荐的医官李可灼进红丸两粒,岂料在位仅 29 天的皇帝服后突亡。此即“红丸案”。九月天启帝登基,当年十二月就召孙慎行返京, 拜为礼部尚书(从一品官)。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四月起,孙慎行 3 次上书求严惩“红丸案”首恶李可灼、方从哲罪,在朝廷内外引起大争辩。最后李可灼下狱戍边,天启帝对方从哲搁置不问。七月孙慎行无奈托病辞归,一度讲学于东林书院。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阉党翻“红丸案”,指孙慎行为罪魁。天启七年(1627)七月,天启帝下诏孙慎行被遣戍宁夏。但八月天启帝去世,新登基的崇祯帝于十一月铲除阉党, 魏忠贤自杀,孙方得免。崇祯八年(1635),朝臣一致推荐他为内阁大臣,崇祯帝令立即征召。次年,72 岁的孙慎行抱病入京,未及上任便逝世。著有《玄晏斋集》、《明四大家文选》等多种文集。
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渊如,阳湖县(今常州市区)人。生于观子巷(今和平南路),后迁居双桂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殿试榜眼 , 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1794)再升刑部郎中,后任道台、署理按察使等职,清廉有政声。嘉庆十六年(1811), 他在任代山东布政使时称病请假回乡。3 年后他客居扬州,参与校刊《全唐文》。嘉庆二十一年(1816),他主持南京钟山书院。先后主讲泰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乐育英才。嘉庆二十三年(1818)病逝,享年 66 岁。孙星衍生平钻研经史文学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其精于金石碑版, 工篆隶书,尤精校勘,辑刊的《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他勤于著述,积 30 多年之功,集古今各经学家成就,刊成《尚书古今文注疏》,标志清代古文经学达到高峰,孙星衍因此成为乾嘉学派(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他还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氏家藏书目录内外篇》、《芳茂山人诗录》等多种文集。
如今,在孙慎行故去了多少岁月后,其手书《栀子花记》真迹仍被后人世代珍藏,其后裔孙养渊曾向世人出示过真迹,并透露传家秘闻: 船厅地下埋有其祖先孙慎行棺木。
一方宅院里,依然氤氲着流芳数代的学士风流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