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钟楼>>钟楼文化>>文保>>内容
李伯元故居位于常州市青果巷西段南侧,坐南朝北,北临青果巷, 南枕胜利巷。1987 年 1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伯元故居原占地 2.6 亩,原有房屋六十四间,均硬山造砖木结构, 是其曾任东昌府知府的堂伯父李念仔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山东返乡时购置。李伯元早年丧父,随母吴氏和妹淑芳居此五年。当时房屋可分为三路。中为主厅留馀堂,一进为门屋、轿厅,二进为大厅,原屏门上悬“留馀堂”匾额。三进为住房,四进为二层木结构转楼。其东首原为唐氏“礼和堂”遗址,今存屋二进,进深六檩,各三间。有翻轩、月梁,梁托有荷花、寿桃等黄杨木雕,工艺精致。轩后天井铺设石板,有白石洗砚池一方。其西首即为李伯元全家居住处,今存屋二进,各五间, 进深六檩。后进为明式建筑,厅后存明代木隔窗二扇、古井一口。1937 年 1 月,武进县地籍原图仍标由李伯元后裔居住。现房屋产权仍归李氏后裔。
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武进人,博学多才,擅诗赋、制艺,工书画、篆刻,晚清谴责小说家代表人物。光绪十九年(1893),补廪贡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离故居赴上海,先后创办《指南报》、《游戏报》、《上海世界繁华报》等。他用五年时间创作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开创了清末谴责小说的先河。
李伯元生于世宦之家,他祖父、父亲、伯父都是科第出身,有的在地方任牧令、监司,有的在京城官居枢要。伯元生在山东,三岁时,父亲去世,由堂伯李念仔抚养。伯元从小随任山东道员、东昌府知府的伯父在山东长大。伯父对他督教甚严,母亲只此一个儿子,更是把全部心力放在他身上。伯元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淡月孤灯之下,攻读不止。他擅长制艺诗赋,善于绘画篆刻,懂得金石考据,可谓多才多艺。
光绪十八年(1892),念仔从山东辞官回到常州,伯元一家,同返故乡。第二年考得武进县秀才第一名。此时,坐落在北门外青山桥畔罗武坝的祖宅,已在战乱中毁坏,于是在城内青果巷选择一处房屋居住。两年后,伯父去世。
19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充满着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统治者卖国求荣,腐败反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戊戌变法被扼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朝一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 割地赔款;一面对人民大众加重剥削,残酷镇压。政事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使青年时代的李伯元不胜忧愤,思图改革。他在诗中抒发抱负道: “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
因此,在文学上有扎实根基的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指南报》, 以此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改办《游戏报》,后又改为《上海繁华世界报》,并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说他所办报纸“为偕嘲骂之文,记注倡优起居”(《中国小说史略》)。对于清朝末年的官场及社会上的种种腐朽现象,以嬉笑怒骂之笔,绘影绘声,揭露无遗,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发行颇广。后来仿效者甚多,纷纷办起各种小报,但都没有他办的报纸发行量大。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所谓经济特科,是一种临时设立的特别考试。必须是具有相当资历的人,并经有声望的官员保荐,才能参加这种考试,考取之后,立即就做官,那时虽有官衔而无实职的人是极多的。这时李伯元在上海写小说成了名,乡侍郎曾慕涛保荐他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他却加以拒绝,没有参加考试,后来终因积劳成疾,殁于上海,年仅四十。
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怎无奈,生不逢时。李伯元用他的一生揭露时弊,“誓洒大千救众生”。现在,故居留馀堂已不再是原本的繁华模样 , 但那永远呼唤光明的一掬书生泪却还滴在青石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