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年,1293套!“殷杏泰”蜕变记 |
发布日期: 2024-08-02 来源:区委办 浏览次数: |
今年6月,钟楼区邹区镇杏塘家园分房工作顺利进行。村民按抽签顺序号依次进场选房、登记。371套新农居迎来了新主人,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老宅换别墅的梦想。以全省首个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从2017年的殷村家园568套民墅建成投用,到去年下半年泰村家园354套现代化宜居农房交付,再到本次抽签分房的杏塘家园,殷杏泰片区的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已全部完成,一幅产教融合、城乡共生的田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宜居农房彰显品质生活。杏塘家园位于邹区镇新孟河东侧、振邹路北侧,小区总用地面积11.4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共371套住宅,其中低层住宅341套、多层住宅30套、地面停车位712个。建造过程中,杏塘家园充分依托现有水系整治提升,打造了依水而栖、伴田而居的江南生活场景。去年9月,泰村家园354套新中式农居正式交付,重构的并不仅仅是外在的重塑。邹区镇在泰村家园引入了商品房小区的标准化物业,同步推行网格化管理,通过5个“精网微格”,对破坏绿化、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进行精细化管理。交付至今,泰村家园未发生一起空调室外机不规范安装、毁坏绿化等行为。在更早的2017年,500多户殷村村的村民就搬进了殷村家园新农村别墅房,如今这里整洁美观、生态宜居,漫步在殷村家园,能感受到乡村风韵、历史古韵、生态底韵的有机融合。为了串联殷杏泰片区的各个村庄,邹区镇对各村主干道进行了新建、绿化、亮化工程,对雨污水管进行配建,增加了多条景观步道,让村落景观和滨水空间有机相连。
生态治理还原水乡底蕴。初夏时节的新孟河畔,滨水湿地与恽氏庭院、殷村家园别墅区组成了一幅写意的江南水韵图。近年来,殷村村以整治后的小微水体为基础,以农耕文化、水文化和水景为切入点,投资3500多万元,基本建成殷村村新孟河水利风景湿地景观带,景观带南北总长约1.5公里,北端紧邻340省道桥,南延至杏塘桥,西靠殷村村别墅小区,东依新孟河。景观带的建成,在优化周边景观和整体生态系统的同时,还清水碧河于民,进一步提升了生活品质。去年,殷村村还荣获了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称号。离殷村不远的泰村村,水系发达,有新孟河、卜泰河、五星大沟等,其中新孟河以及卜泰河水面较宽,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邹区镇依托卜泰河的水系景观优势,在泰村家园打造了沿河生态景观带,为全体村民打造田园生活居住区新貌。特色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是关键。殷杏泰片区借助全省首个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契机,形成了“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利用新格局,同时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全力彰显田园风光。
特色风貌塑造“乡风”“乡愁”。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记忆则是“情感的基因库”和“文化活化石”。漫步在泰村家园里的曦园,法治长廊曲径通幽,感人至深的乡贤故事扑面而来。6月底,泰村家园北侧新建的4200平方米的村委综合服务中心即将正式亮相,这里配套有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卫生室等,还设置了42个机动车停车位和大量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周边村民的日常需求。同样,在杏塘家园西南侧配建了杏塘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以“林泉汀步 玉带流霞”为设计理念,打造开放式村委,设有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站、菜场、超市等。近年来,邹区镇在殷杏泰片区充分挖掘本土农耕文化,通过“保留”和“营造”两手抓,打造以传统稻麦种植为支柱产业,以数字技术赋能农耕文化、服务职教小镇,集种植、展示、休闲、居住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
资源盘整赋能乡村蝶变。殷村创造了一个奇迹: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拔地而起。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常州交通技师学院等职业学校相继落子,殷村蹚出了一条“文教兴村”的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常州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常州市和裕高级中学两家“新成员”在殷村开建,常州卫校在泰村规划落地,成为殷村新一轮发展的引擎,更点燃了殷杏泰片区未来的熊熊烈火。资源是殷杏泰片区融合发展的保障。作为全省首家通过省级审查、获得省级批复的“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项目”,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以杏塘村为支点,在现有空间不变的前提下,做足自然文章,依托职教园区的教育优势,加快殷杏泰三村共进。殷村与泰村进入职教园区的高速发展期,杏塘村则面向城乡融合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杏塘村将引入以乡村文创市集为主的乡风市集区、以研学基地为主的耕读田园区、以艺术和美食为主的乡村驿站区、以观光体验为主的农创工场区和以野奢露营为主的营地乐园区。后期的农文旅项目,还包括一个占地66.6万平方米的艺术农场、数千平方米的农旅研学和民宿等产业配套建筑,从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