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局以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和基础建设强化推进年为主线,不断强化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安全防范,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一、总体工作推进情况
(一)牵头抓总,统筹安全发展
一是牵“安委办”的头,综合监管安全生产。召开全区安全生产会议5次,向常委会常务会专题汇报6次。开展突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累计检查企业4683家次,发现隐患10619条,整改10508条,其中排查重大隐患108条,整改103条。11月中旬区安委办协调全区各板块、部门全力迎接国务院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制定《钟楼区国考迎检工作手册》,成立迎考工作组,组织各部门及板块提前做好点位准备,全程无重大隐患查出,为全市迎国考工作挑了重担。截至目前迎接省、市督导,发现并整改隐患48条。组织8个区级督导组聚焦九小场所、消防安全“三个专项”整治、燃气安全整治等工作对各板块开展专项督导,推动压实安全责任,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131条。二是牵“大应急”的头,统筹推进应急能力提升。完成1个总体预案和32个专项预案的修编。各板块完成了镇(街道)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村居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工作。组建了23支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板块均完成了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推进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等。
(二)具体落实,聚焦主责主业 危化监管方面:我区清单内2家单位4台老旧装置提前至2023年完成更新改造。两家重大危险源企业今年完成2轮安全专项整治,三类人员100%按时开展在线履职,定期开展“目视化”巡检,并创建5个标准化班组,保持每日安全承诺率100%和双重预防系统运行得分优良;14家化工企业已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其余4家正积极准备;9家危化品生产企业已建设双重预防数字化系统和特殊作业电子票,并接入市局系统。工贸监管方面:风险报告较大风险占比率提升至84%,“常安码”累计扫码25万余次,发现隐患8904条;中小企业自查率100%,全区指导服务64家;联合安责险对46家重点企业进行专项排查,对企业涉及的重大隐患现场教学;每季度网格化巡查覆盖率99%以上,已组织两轮次网格员培训。标准化评审已通过48家,另有3家正在初审。执法工作方面:积极整合全局执法资源,持续推进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执法检查各类企业279家次,共排查隐患问题965条,其中查处重大事故隐患22条、重点执法事项隐患73条、季度专项隐患249条;事前立案77件,一案双罚案件48件,占立案总数62.34%。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大隐患专项整治方面。5月以来,区安委办印发《钟楼区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在全区组织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截至目前,累计检查企业2260家次,发现隐患7113条,整改7015条,其中排查重大隐患108条,整改81条。深入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排查燃气用户3161家。在2948家餐饮场所推广安装工业级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目前安装率98.6%。聚焦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生命通道”、有限空间、动火作业、外包外租等重点环节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排查隐患776条,事前立案65件,其中立案查处重大事故隐患17条,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制定《钟楼区公共安全体系规划2023年度实施方案》,绘制钟楼区公共安全文化宣传地图,建设2家公共安全体验场馆,依托钟蓝救援队开展“五进”安全守护项目55场次,参与人数3.2万人次,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全区各部门各板块累计开展演练120余场,进一步增强各行各业群众安全避灾自救意识。举行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宣传、安全培训进校园“四个一”等活动,其中区应急管理局荣获2023年江苏省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以北港街道为标杆,打造“互助式”安全生产管理模式,9月被《中国应急管理报》录用宣传。 (三)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一是统筹规划,提升报告质量。我区共1727家企业完成风险报告,累计报告较大以上风险3962条,较大风险占比率达84.02%,位于全市前列。二是突出重点,管控高危风险。梳理高处作业风险管控措施,制作高处作业规范样式风险告知卡,将高危风险与“常安码”结合,有效提升企业安全意识。三是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双赢。将风险报告和“常安码”使用纳入检查重点,对零较大风险报告进行双随机执法检查,倒逼企业做细做实“常安码”扫码工作。四是数据赋能,提高安全保障。推动化工(危化品)企业升级“五位一体”平台数字化安全管理能力,2家重大危险源企业双重预防数字化系统已接入应急管理部平台;9家危化品生产企业双重预防数字化模块接入市应急管理局平台。
(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一是理顺基层机制,印发《钟楼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在镇(街道)组建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委员会、成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小场所”消防能力建设的通知》,推动消防安全员和企业班组安全员配备工作,目前已排查全区“九小场所”底册单位3201家,督促2687家“九小场所”配备专兼职消防安全员,制作并发放企业班组安全员标识,已完成511家企业配备工作。二是强化应急队伍,与中石化常州石油分公司、中油石油公司、钟蓝救援队、金土地集团签订区级专业救援队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危化品、地震、抗洪三类灾种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三是加快物资储备,经过多方选址,最终确定在五星街道新农智造园建设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区发改局正进行装修改造。四是完善应急演练,全区各部门各板块累计开展演练120余场,其中,区安委办、消安委办在智谷工场开展钟楼区“厂中厂”突发火灾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地震、消防应急演练86场。
三、存在的问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风险隐患还较多、安全基础还不牢固。一是综合监督管理的能力还有欠缺。应急管理,特别是安委办的工作节奏快,既有面上的事情要协调处理,又有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谋划的任务要完成;既有主要领导和上级部门的交办,又要和相关条线部门会商,离既能牵头抓总、又能具体落实的高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基层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区级应急物资仓库改造需加快速度,全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应急救援水平有待检验。
四、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将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应急部门的决策部署,围绕一个行动: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扣一条主线: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这一主线。把握好治标和治本、执法和服务、有形和有效、平时和应急四个关系,有序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基础建设深化推进,力求监管队伍、监管平台、监管措施和应急机制四个支撑合力有明显提升,以务实作风和扎实成效守牢安全底线红线。
一是坚守底线定位。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树牢安全的底线红线生命线意识。推进2个公共安全体验馆建设,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与安全宣传“五进”相结合,组织好警示教育、集中学习、广场宣传等各类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的知晓度、参与度,持续推广高处作业“1311”工作法,推动企业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时刻紧绷安全发展之弦,促使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领域,对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隐患和事故集中暴露的违规动火及登高作业、外包外租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持续加强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利用专业力量,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帮扶指导,精准查找、帮助解决企业症结。
三是突出服务特色。找准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契入点,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综合执法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问题,研究探索企业执法检查“白名单”机制,拓展“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的豁免清单,推进局长负责制的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将“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和“无事不扰”的执法实践,贯穿到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四是压实五方责任。压实党政领导、部门监管、属地管理、企业主体和员工岗位责任,全面深化安全生产责任链条闭环管理。以“专班+专家”的方式辅导高新园(邹区镇)试点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探索运行“一委一办双网格”工作机制。通过全面摸排、自查自改、集中攻坚、巩固提升和长效管理五个环节,整治一批可能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的社会面突出火灾隐患,力求区域火灾隐患存量明显减少,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聚力防大风险、除大隐患,摸清底数、分级分类,把企业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作为最大的隐患,推进设备设施更新改造,推广应用信息化预警管控手段,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逃生演练,大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五是筑牢应急支撑。健全完善会商研判、应急叫应、信息上报等机制,有力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以“一网统管”城市安全场景建设为契机,精准研判、动态把握安全风险变化,推动构建人防、物防、技防、智防多效联防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优化应急预案体系和专职救援队伍,加快区级应急物资仓库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六是强化督考问效。加强“安委会+专委会”统筹,充分发挥安委办牵头抓总机制,综合运用交办、提醒、警示、督办、约谈等方式,加强问题交办、挂牌督办。细化考核内容,增加对行业部门的年度考核,持续提升镇(街道)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能力,提高基层干部、执法局长、企业负责人、网格员、安全员、九小消防员等各类群体的能力素质,全面凝聚齐抓共管合力。进一步整合力量,切实打通安全防范“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