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狠抓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有效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隐患。
一、2024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一是强化安委会工作机制落实。区委、区安委会累计召开4次会议,部署粉尘涉爆、“厂中厂”、防火门、社会面小场所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审议相关工作方案5次,区安委办编印《重点领域安全“一件事”工作推进情况》,定期调度、通报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印发《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2024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钟楼区安全生产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和各板块2024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管理书,明确各方责任。
二是加强安全督导工作实效。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安全生产“四不两直”督查的通知》,制定15类《钟楼区重点行业领域点位基本情况底册》,组织区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带队,深入重点领域和场所一线,每季度开展安全生产“四不两直”督查,目前已督查发现并整改问题256条。区安委办向相关部门、板块发送警示提示函9份,对事故多发板块开展约谈2次。组织8个区级派驻督导组对各板块开展专项督导,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145条。针对国务院安委办和省、市14次督导检查指出的365条隐患,全部完成闭环整治。
三是推进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印发《关于启用常州市基层数智平台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情况的通知》,广泛发动基层网格员、安全消防监管人员开展小场所底数摸排和信息录入,开展对镇村(社区)两级管理员、排查员200余人次开展集中培训。制定《钟楼区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责任清单》,进一步压实行业监管牵头部门和专项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截至10月底,全区累计摸排各类社会面小场所15645家,并于三、四季度开展两轮全覆盖安全巡查,共排查隐患6458个,整改6012个,两轮整改率均达到90%以上。
(二)全力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一是推进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检查,截止10月底排查重大事故隐患343条,挂牌督办1条,已整改338条,剩余5条正在按期整改中。扎实开展“保安全、护稳定”重大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排查发现问题3216条,已整改2852条。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机制和危化品(化工)企业内部举报奖励制度,今年以来,全区受理举报160余起,奖励金额3.7万元。
二是稳步开展粉尘涉爆专项整治。区政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涉爆粉尘企业“复工复产”会议纪要,统一复工标准、明确复产流程。清退不符合恢复生产的“应退尽退”企业69家,压降率达51%,仅保留了1家铝镁粉尘企业。整治前期对全部粉尘企业开展一轮全面指导服务,掌握企业基本情况,提供分级分类整改、搬迁、保留、清退依据。截至目前已恢复生产企业57家,走复工流程4家,正在改造中5家。推动铝镁粉尘企业接入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其他粉尘企业稳步推进AI摄像头视频接入,66家保留的粉尘企业,已接入50家,视频总数79路,推进中16家。
三是深化“厂中厂”综合治理。动态更新底数,通过部分升级改造和清退,全区现有233处“厂中厂”,涉及88家承租单位,其中分层分割类型的厂中厂出租户26家,承租户121家。整治期间组织90余家“厂中厂”出租方和开展安全管理专项培训会,下发职责清单,压实出租方主体责任。创建区级“厂中厂”示范区,制作钟楼区“厂中厂”安全管理指导手册和警示教育片。全区“厂中厂”均完成厂区风险辨识和一键响铃安装工作,拆违147处,拆违9.5万平方米。对152家企业进行检查,对重点分层分割出租户进行全覆盖,检查发现重大隐患问题18个,立案33起,处罚62.61万元。
(三)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危化品安全监管。强化大型油气基地整治。每周对接2家单位督促企业3类人员按时完成包保责任履职,确保双重预防数字化系统运行得分保持优良。督促2家重大危险源企业和1家重点监管化工工艺企业落实好“目视化”管理工作,组织专家对中海油“三清单”进行评估,分数在80分以上。深入开展老旧装置排查工作,排查发现我区生产企业中3家单位9个设备将在2025年度到期,其中2家单位今年年底前主动更换5个设备。
二是推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全链条治理。制定区级整治方案,成立专班,明确15项重点任务,开展园区外企业安全监管自查和7家涂料企业事故类比排查,发现和整改问题121条;完成全区2家油库30座油罐清罐和改造;联合教育部门对区93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检查,发现和整改问题隐患40条。
三是提升工业企业风险报告质量。强化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全区1396家企业中1332家已完成安全风险报告。日常加强对企业运用常安码排查隐患的工作调度、培训指导、实地检查。全区“常安码”扫码完成率接近90%,“四类风险”和“较大风险”质效值分别为0.8和0.9。
(四)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一是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10月初建成2家公共安全体验场馆并通过市局验收。制定发放3000份《厂中厂安全指导手册》、3000份《江苏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管理条例》、10000份《高处作业防坠落安全宣传手册》。开展80场“五进”安全宣讲活动,编发4期安全生产简报,相关经验做法先后在中国应急管理报、学习强国、常州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刊登。
二是推动基层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全区8个板块已全部由镇长(主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成立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安全生产和消防综合监督管理中队。目前,全区共有安全生产和消防综合监管专职人员477名,其中在编人员125人,编外人员352人。印发《钟楼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小场所”消防能力建设的通知》等文件,优化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监管能力,推动各板块网格员、消防指导员和企业安全员配备工作,促进消防及安全监管工作融合。
三是持续开展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防救能力,全区组建防汛抢险救援队伍2支、水上救援队伍2支、民兵应急连1支、消防抗洪抢险队1支,各板块共建立了8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区应急救援人员共计586名,同时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和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组织钟蓝救援队、冲锋救援队参加常州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水域救援技能竞赛,其中钟蓝救援队荣获团体综合二等奖。
(五)切实提升执法服务质效
一是突出重点行业,严格精准执法。将重大隐患的查处整改闭环作为全年执法的重心,坚持开展全员执法,优化执法方式。在全区范围内部署开展粉尘涉爆和“厂中厂”专项整治,重点企业由监管科室人员共同参与执法检查,“双随机”抽查企业由全局执法人员参与。截至目前,共执法检查企业210家次,排查隐患问题764条;事前立案38件,一案双罚案件12件,占立案总数34.48%。事前处罚金额105.78万元,重大事故隐患23个,重大事故隐患立案率100%。
二是注重执法实效,提升执法质量。大力推进分类分级执法,精准制定监管执法计划,对全区50余家工贸A、B级重点企业和涉及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工艺的危化企业,实行年度执法全覆盖,对300多家C级企业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开展抽查,并依托执法系统对已抽查企业打上“标签”,确保一家企业对应一个层级执法主体,避免市区两级重复检查。持续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会同区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变“分头查”为“一起查”,促进部门间协调配合、高效联动,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的重复检查。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18次。
三是定期岗位练兵,加强能力建设。2024年全区第一批申领执法证24人,其中板块21人,充实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全局执法人员开展岗位大练兵“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现场执法技能竞赛,进行全过程执法流程演练评比,并持续开展执法人员结对帮扶和以老带新活动,组织街道抽调人员开展江苏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系统专项培训,提高执法效能。在2024年常州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业务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部分领域长效监管机制还有待加强。电动自行车“电瓶入户”和“飞线充电”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根绝,另外针对电动自行车电池回收场所和存在拼装改装行为的单位场所,仍然存在个别遗漏,需进一步加大排查整治力度。
(二)重大隐患整治工作不平衡。排查发现的重大隐患主要集中在工贸、消防领域,占90%以上,其他领域占比普遍较低;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主要集中在消防领域,其他领域未有挂牌督办。
(三)企业主体责任仍需持续压实。部分企业负责人和“厂中厂”房东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管理水平较低,自查自改安全隐患的能力不足,“不愿查、查不出”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违规设置铁栅栏、防盗网和广告牌隐患的小场所经营人隐患整改主动性不高,亟待持续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队伍规范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作风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勇于担责、善于履责、全力尽责的应急管理队伍。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养和执法水平,提高执法精准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进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二)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持续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结合季度安全生产巡查督导,围绕电动自行车、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消防隐患等领域“一件事”全链条治理,督促牵头单位认真履行召集人单位职责,在明晰新兴和职能交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的基础上,压实部门监管责任,推动主管部门聚焦本行业风险,全力抓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严防漏管失控引发事故。
(三)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粉尘涉爆、“厂中厂”、防火门等重点工作任务,强化社会面小场所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运用异地执法、跨部门联合执法等形式,优化执法手段,减少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提升精准执法时效性,倒逼企业落实风险报告制度,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身边的问题隐患,倡导社会公众充分运用“12345”“12350”等安全生产举报途径,争做公共安全的“吹哨人”,促进安全工作社会共治。
(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应急体系建设,围绕完善预案、建强队伍、综合演练、物资储备等方面,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展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高度关注极端天气情况,协同各有关部门加强灾害隐患风险点的管控,加强自然灾害防治项目推进,推动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和简优化“一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