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钟楼区城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抓管理、带队伍、强作风、树形象,努力打造一支城管铁军。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2023年,执法大队依法推进案件办理,共立案查处案件2512件。从执法主体来看,镇域事项案件占比62.3%,保留事项占比37.7%。区局结案940件,罚没款707936.5元,对当事人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申请法院执行15件,非诉执行听证0件,执行结案15件。行政诉讼案件3件,败诉0件。行政复议3件,确认违法1件。
(一)建筑垃圾专项执法检查。4月以来,围绕《关于开展非法填埋、随意倾倒垃圾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联合各执法中队建立巡查和定点相结合的日常管理机制,不定期开展对拆迁地块、闲置地块、待开发地块的巡查整治,对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车辆,依法进行打击处理。共出动人员905人次,检查辖区内各类涉及垃圾填埋、倾倒垃圾场所481次,发现问题79处,整改79处,行政处罚32起,罚款金额38900元。
(二)市容环境理性疏导。坚持“柔性执法,防治结合”的管理原则,采取定岗定人与机动巡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高峰时段、学校、交通枢纽周边等重点区域的规范管理,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设置个性化划定疏导点,合理安置流动商贩,服务夜市经济。6月,启动二层店招清理“回头看”行动,对辖区主次干道、重点区域二层店招以及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店招店牌,开展拉网式巡查,建立问题清单,排查共计发现67处遮挡窗户店招标牌、楼顶字,已全部整改到位。
(三)违建治理提速增效。多维发力、久久为功、重拳出击,严查各类违法建设,扎实有效推进违法建设治理工作。联合属地、社区开展治违行动,以点带面,仔细排查,精准定位,向居民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共建共治共享良好的居住环境。各镇、街道综合执法部门共拆除新增违法建设268处,拆除面积14724.52平方米;拆除存量违法建设24处,拆除面积30328.89平方米。
(四)绿化管养多措并举。对辖区违规侵占绿地、乱搭乱建、毁绿种菜、绿化带停车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切实守护城市绿化环境秩序。针对绿化带停车问题,统一印制温馨告知书,加强与交警部门的联合执法。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利用媒体、网络、社区宣传栏、小区微信群等方式扩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覆盖面,推动广大市民和物业管理企业提高打击违建、护绿守法意识。共开展绿化整治164次,出动执法人员665人次,整改问题725处,行政处罚394起,罚款642059.63元。
(五)工地管理常抓不懈。牵头属地各综合执法局,对全区建筑工地进行全面摸排,准确掌握工地施工动态。对潜在风险大、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巡查,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违法风险。采用巡查和定点相结合的日常管理模式,重点做好出土工地的防尘处置。加强夜间巡查,发现违规施工的,做好取证,及时处置,降低建筑施工噪声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中、高考期间,联合区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局、交警大队共同开展钟楼区“静音护考”专项行动联合督察。各镇(街道)综合执法局针对工地管理,共开展整治 130 次,出动执法人员975人次,检查渣土车辆393辆次,行政约谈51次,共立案查处 30起,罚款93300元;对违规渣土运输企业进行诚信考核26次,扣38分。
(六)物业监管循序渐进。紧紧抓住小区物业作为小区监管的“牛鼻子”,通过组织物业企业约谈、召开专项执法会议、行政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要求物业企业建立检查-反馈-处置模式,在萌芽轻微阶段有效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固化、激化、扩大,营造安全有效、美丽和谐的高品质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共计约谈物业企业73次,开展专项执法研讨会19次,整改问题8393处,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1031份,立案查处215起,罚款金额23200元。
二、特色亮点
(一)着力打造过硬执法队伍。始终围绕主责主业,进一步锻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执法队伍。一是筑牢理论之基,夯实业务基础。坚持“专题学+引领研+示范练”,新法新规集中学,难点专项带头攻,优秀典型广泛推。积极开展集中及视频培训、法律法规测试、“以案释法”案例征集等活动,通过对基础知识、实务操作的深度考察,真抓、狠抓促使辅勤学懂弄通做实。开展城管系统队伍纪律教育整顿,紧紧围绕“五个过硬”总要求,念好“学、查、改”三字诀,推动查纠整改工作动真格、见真章、求实效。二是强化规则意识,坚守制度之本。进一步深化周考核、月通报制度,从人均办案量、重点案卷量以及案件质量三个维度全面评价中队围绕中心开展执法工作质效,动态调整重点案件清单,引导中队主动作为、靶向施力;每月选取通报判例,严明办案红线,点拨执法技巧,维护制度权威。三是依托全员考核,推动主动担责。深入调研中队执法办案实际,优化全员考核执法办案模块指标方案。根据案件程序类型和复杂程度横向分成两大类五小类、纵向分为三大环节、角色区分主协办、兼顾法制审核及纠纷处置“守门”质量,全面考察执法人员办案贡献值,对主动探索、创新举措的个人和中队实行额外加分,鼓励队员创新思路、改进措施。
(二)全面构建柔性执法体系。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行“首违不罚”执法模式。梳理城市管理领域“首违不罚”事项39项,探索城市管理领域“首违不罚”适用规则,对轻微违法行为引导主动消除、创新公益服务、义务普法等方式以免除处罚。推行“有温度的执法”助企纾困,保护市场主体不因“小错”影响发展。共办理涉企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200余件。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开拓执法思路,采用“集赞免罚”“志愿服务”等措施,让行政处罚回归教育和预防。统筹建立企业信用修复制度。在区发改局牵头下,共同加强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建设,实行信用修复“三同步”制度,不定期梳理已主动开展合规建设企业的一般失信行为,在其改正失信行为、履行行政处罚相关决定并做出合规承诺后,指导其提出信用修复申请,帮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信用状态。多元普法提升多主体法制素养。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活动,增强全民学法守法意识。邀请失信企业参加信用修复教育培训,落实失信企业现场摸排及分类治理退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约谈制度,协助服务企业发现住宅小区管理盲区,指导理顺住宅小区管理重点,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三、突出问题
(一)整治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每天都处在变化中,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和回潮,因此,尽管加大巡查和考评力度,但动态类问题仍反复出现,如环卫保洁不到位、绿化管养不到位等。同时,流动摊贩人群以老年人、低学历者居多,生活相对困难、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较为薄弱,管理上不能一刀切,只能通过长期的法律宣传,配合人为管理和适度执法才能有效疏导。
(二)队伍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社会对城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够,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但由于应对能力不足,不当的处理方式极易造成网络舆情。另外,部分队员规范执法意识薄弱,容易在细节处疏忽大意,如执法前未亮证、执法文书制作书写错误等,这些都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仍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支撑力不足。在处理地下室违建和侵占公共绿化案件时,法律法规对于强制执行支撑不足,属地在处理相关投诉举报时,一方面要及时回复举报人,竭力解决矛盾、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行政处罚流程规范,降低法律风险,导致执法队员办案畏首畏尾。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对人对事,精细管理。针对城市管理“全区域覆盖、全时段管控”的特点,完善管理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城管队员实行“六定”管理,即定人、定段、定岗、定责、定标准、定要求,继续借助长效管理和全员考核平台,将任务、要求、责任落实到每一位队员。同时,对重点难点问题,全力以赴抓整改,建立“清单+闭环”的问题查改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抓责任落实、抓成效长效,做到“盯牢、管牢、巩固牢”。
(二)加强联动,协作共进。指导属地中队加强与镇、街道其他部门之间联动,加强与市监、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更高效便捷地获取监控证据、线索;建立工作对接机制和联合检查机制,加强日常巡查、信息采集、专项执法、案件移交等方面的联勤联动。增加与其他执法部门的交流研讨,深入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思考、主动研究,寻找破解执法难题的对策,探索出典型案件的办理流程。
(三)强调制度,规范执法。继续全面执行“三项制度”,完善工地管理执法线索移交、案件移送等多项工作制度,建立永久保存清单,切实做到事前公开、事中备案、事后公示。统一流程,规范执法文书及案件流程。根据新《条例》变化,重新制定保留事项、下沉事项的法律依据清单。在行政处罚中同步建立“信用告知、诚信教育、修复提醒”工作机制,倡导诚信依法经营理念。深化监督,开展案卷评查工作。将交叉评查作为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对镇、街道选送镇域行政处罚案卷开展集中评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深挖原因、压实整改,长期开展“回头看”。通过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基层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