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工信局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报告》《区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各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着力在“强产业、壮企业、优环境”上发力,全力筑牢稳增长“压舱石”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前进。
一、强化“助企解难达效”服务,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把激发企业动能作为根本动力源泉,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激发工业经济活力。围绕“保运行、稳增长”建立监测分析机制。紧盯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要素,分板块分行业监测调度工业运行,1-10月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537.1亿元,同比增长4.7%,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全市第四;完成工业投入37.9亿元,同比增长33.7%,全市第一;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增长25.7%,全市第二,占工业投入比重49.9%;实现全部工业开票销售646.3亿元,同比增长3.2%,全市第三。深入开展“惠企帮扶”攻坚行动。充分挖掘优质项目,今年以来累计为近70余家企业获得向上争取资金7793万元;组织匠心独具、华威电子等13家企业申报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预计可为企业节约贷款利息2400万元;常态化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解决问题困难,今年已累计走访企业300余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个,助推工业企业稳定生产。着眼建设“人才新高地”。支持新能源领域企业创建高能级人才平台,盛德鑫泰获批备案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动粘合供需两侧,2024年负责第七期“333工程”的申报工作,省“333”一二层次人才全市入选11人,我区入选5人,位列全市第一;拟推荐微亿智造申报省人才公关联合体,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强化“新增长点”企业拉动效应。围绕输变电、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确定16家新增长点企业,不断加强对新增长点企业的要素保障,持续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16家新增长点企业1-10月新增产值21.8亿元,完成产值126.4亿元,拉动全区指标4.3个百分点。
二、 加大“延链强链补链”力度,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锻长板、补短板,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实行“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机制,开展特色产业提质升级行动。1-10月,输变电产业完成产值81.35亿元,同比增长22.6%,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15.2%;1-10月,“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73.8亿元,同比增长5.6%,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69.6%;预计完成数字经济产业营收326亿元,同比增长31%;108家亿元产值以上企业预计完成产值440.3亿元,同比增长4.6%,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81.9%。提高新能源产业含“新”量。1-10月,全区64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完成产值173.5亿元,同比增长4.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42.9%,全区产值前30强企业半数为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14家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提升新能源覆盖场景,创新打造智能微电网模式,围绕园区、楼宇、企业以及光储充站等典型场景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目前金瑞达、智谷工厂等示范项目已在建设。今年6月,东九新宜华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竣备发证”,助力钟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聚焦“专精特新”培育,全区创新型中小企业达379家,较去年大幅增长101家。年内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目前全区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43家,同比增幅64.37%,占规上企业比重达36.2%,位居全市第一位。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区工信局以打造数字经济先导区为目标,积极引进、培育优质企业,常州大学石油化工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创新研究院、常州钟楼合成生物AI研究院双双在钟楼落户;微亿智造登上央视《天下财经》栏目,其研发的全球首款适用于工业环境的第一代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亮相工博会;小云智能“AI+工业设备智检模型—智能传感器”成功部署中天钢铁集团;常州移动、电信与钟楼数据中心已建成170P的算力规模智算池并对外开放,目前有200台英伟达4090消费级算力项目在建。
三、提升“智改数转网联”水平,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钟楼区关于“实施‘一三六’工程 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强化数字赋能。积极引导企业上云,成功推荐46家企业申报省星级上云,目前全区共有151家省星级上云企业,其中五星级上云企业17家。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常州大数据有限公司成为继“微亿Micro-i工业互联网平台”、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之后第三家江苏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标杆引领。积极打造智能制造样板,2024年成功创成国家级5G工厂1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8家,目前全区已有3家省级智能工厂、20家省级智能车间。大力培育明星产品,微亿制造工业高分辨3D层析检测设备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检测装备名录;中科摩通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热泵集成模块)柔性智能生产线获评江苏省首台套产品,填补我区该项目近五年空白。强化诊断服务。持续开展“智改数转”诊断服务,完成全区395家企业诊断服务,确保辖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应诊尽诊”,实现“智改数转”转化率超40%。梯度培育各级服务商,目前全区共有江苏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5家,市级“智改数转网联”服务商15家。
四、深化“资源集约利用”改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存量谋增量,聚焦效益谋增量,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焕新,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利用资源评价利用法。以综合评价法为依托实现要素供给向优质项目倾斜,为A类企业裕兴薄膜、华丰机械供地50余亩实施的亿元技改项目年内全部竣工,全部设备投资总计超5.88亿元。目前全区达A级评价规上企业数已达599家,占全部入库企业比重20%。大力推进工业和技改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项目困难问题定期排摸及协调解决机制,2024年,我区在库区重点项目63个,其中新建项目33个,续建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146.98亿元,2024年计划投资34.30亿元,1-10月完成投资28.13亿元,时序进度82.01%。鼓励工业生态绿色降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组织中海油、宝钢轧辊、常州西电、钟恒新材料4家企业分别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宝钢轧辊、常州西电获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企业;华日升、科达斯特恩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制造强省绿色制造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努力挖掘工业遗存,钟楼区国光1937创意园获评国家工业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