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工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聚焦市“532”发展战略、区“四大功能区”建设等中心工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抓实抓细各项任务措施,全力推动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维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23年,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抗压前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态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32.25亿元,同比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完成工业投资36.6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全部工业开票销售779.08亿元,同比下降0.6%。
二、攻坚克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1、以补链强链为引领,推动产业能级稳步提升。围绕打造“都市智造高地”主线,推进“1+4+1”产业发展,做新做实“新能源”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深化推进“1+4+1”产业发展。细化细分产业链图谱,精准绘制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重点企业名单,完善链主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服务机制,吸引高端产业要素加快聚集。积极打造“1+4+1”产业集群,即1—新能源产业;4—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1—数字信息产业集群,打破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的贸易壁垒,形成全链条融合发展。打造新能源特色产业链。2023年,全区摸排入库新能源产业企业70家,全年累计新招引新能源领域项目12个, 累计组织新能源对接活动5场,60余家企业参加活动,合计年新增销售超5亿元。全面开展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全区创成新能源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个。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 “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完成产值424.98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67.2%。
2、以智改数转为抓手,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瞄定建设“数字经济先导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持续扩大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全年数字经济总营收超300亿元,同比增长41%;入库企业231家。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2023年累计指导19家企业成功申报星级上云,其中中科摩通、中海油2家企业认定为五星级上云企业,中莱美电子、启扬塑胶等4家企业认定为四星级企业,宏巨电子、佳得顺等5家企业认定为三星级企业。钟恒新材等2家企业成功通过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培训遴选。
3、以培优扶强为目标,培育“专精特新”不断壮大。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工业“六基”领域开展综合评估,强化优质企业入库培育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更新企业库名单,目前共有254家企业入选省“千企升级”企业培育库。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年初正式出台《钟楼区关于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明确了对“专精特新”企业激励扶植机制,今年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省级23家,市级31家,目前全区拥有各级专精特新企业94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24.4%,占比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4、以服务企业为己任,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服务活动,创新性开展各类入企服务活动,打造开放型良好创业营商环境。强化运行调度指导。持续发挥“重点工业企业”服务保障工作专班的作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上下游配套、原材料及产品运输、用工等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稳定生产经营,今年已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50条,其中生产要素供给领域5条、金融领域5条、政策扶持领域20条,企业经营领域20条。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照各级各类项目申报要求,充分挖掘优质项目,努力扩大政策普惠面。全年申报各级各类项目356项,成功申报293项,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13项,格力博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全市仅2家,智云天工获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共享制造类),全省唯一;经开区获评省信创先导区,争取扶持资金2272万,国光获评信创联合实验室,争取省资金379万,两项荣誉均为全市唯一。全年争取各级各类资金超7600万元,其中119家企业获得常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9大类项目,合计金额超4000万。
三、一着不让,高标准推进“十四五”各项任务稳步实施
2024年,钟楼工信将保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不懈走绿色发展之路,向产业高端强链补链,聚力“智改数转网联”推进企业深耕转型,推进产业质态不断提升。
1、持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聚焦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引导传统产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智改数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高标准开展铸造、印染行业整治,不断提升工业片区产出效益。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持续开展新能源产业对接,通过“牵线搭桥”“穿针引线”推进我区企业与新能源龙头企业的合作,帮助企业突破瓶颈、拓宽“赛道”,持续增强新能源产业发展动力,形成新的增长极。
2、加快推动项目达产达效。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全面推进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挂图作战、倒排进度、克难攻坚。坚持新建项目抓开工、重点项目抓推动、续建项目抓进度的工作思路,实现项目全流程跟踪管理和服务保障。全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让重大项目和优质项目不仅推进有力,更要质效提升,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3、聚力推动“智改数转”再上台阶。及时掌握最新要求,认真分析研判,把“智改数转网联”政策用好用足。通过诊断提炼典型应用场景并加以推广;将企业上云、场景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与诊断服务有机统一,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轻量化、易维护、可复制的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跟踪企业后续“智改数转”投入,切实将诊断工作的实效发挥到最大。力争2024年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390亿元,同比增长30%。
4、强力推进服务助企纾困。扎实开展各项企业走访活动,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作风效能建设,把为企业服务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继续做好各类项目、专项资金的申报服务工作,精心组织申报,努力提高申报的成功率。持续做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力争国家级项目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