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区科技局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进展
(一)聚焦考核指标,狠抓工作落实
围绕高质量考核4项绩效评价指标和2项重点工作指标,通过培育创新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双招双引等举措,加快指标落实。截至目前,摸排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2家,第一批申报46家,预计全年有效高企达411家;核定技术合同成交额8.8亿元;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数量达26人。1-4月规模工业定报研发费用6.99亿元,营业收入202.85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45%;23家重点监测企业1-4月完成研发费用4.63亿元,同比增长6.9%,营业收入107.53亿元,同比增长5.2%,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4.31%,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
(二)构建创新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
围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主动对接技术、人才和产业资源,提升研发创新高地建设水平,助推全区产业升级。3月11日,上海复昇与钟楼区政府、五星街道共建中欧(钟楼)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签约;28日,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与钟楼区政府共建“常州新型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落地永红;浙江大学分别与区政府、高新园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常州钟楼(上海)科创中心”自建立以来已推荐申报龙城英才计划项目9项,入选5项;招引希尔盾新材料、沅恒智能2个项目落地;对接交大天玺钟楼创智中心项目,拟落地钟楼高新园;接洽超津(苏州)精密项目,有望落户钟楼。
(三)推进载体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围绕新时期科技创业孵化和现代技术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多元化、专业化双创载体,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钟楼区与精研科技拟合作成立“精研科技-钟楼科创孵化平台”,积极利用各高校、孵化器与基金资源,共同投资孵化大学生早期高科技初创项目。截至目前,全区拟推荐富都江南、邹区智研谷、大数据和新动能争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荐艾创(南大街)、小行星博士和国光1937争创市级双创载体。金控集团全面入驻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就研究院改造设计方案进行对接,同步对接主线科技及享耀研究所招引落户研究院。全区双创载体新增入驻企业165家,实现税收超1.7亿元。
(四)优化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生态
积极探索“揭榜挂帅”与“赛马制”融合机制,根据发榜单位研发投入,按三期给予区科技专项资金补助。第一、二期遵循平行立项原则,确保项目支持公平、公正,第三期实行“赛马制”择优资助,通过全面评估择优奖励,有效激励科研团队投身重大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已启动2024年重大技术需求、高校院所成果征集工作。上半年,我区发布《钟楼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方案》,通过“政策+人才+校企+载体+基金+服务”科技招商“1+N”模式,助推企业招引,实现备案“科小”70家,预计全年140家,申报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推荐省双创企业创新类人才3名。
(五)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提升科技发展竞争力
成立协调推进高新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专班,已召开各类专班协调会7次,及时跟进指标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敲定2023年各项创建重点指标的对上申报数;目前已发布专报七期。积极与省、市科技等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多次与省、市发改委对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事宜。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鹏举、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赵志强等领导专题调研钟楼高新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钟楼高新园正积极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全力抢抓高新区创建机遇。
二、存在问题
(一)研发费用增长乏力
一是研发费用主要由规模工业企业产出,而我区GDP主要由人力资源、公共交通、批发零售、房产物业等第三产业贡献,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逐年下降。至2024年一季度,我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下降至26%。二是工业企业营收增长缓慢。技术攻关资金大、周期长、风险高,缺少营收增长支持,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2024年一季度,我区规模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8%,难以支撑研发投入高速增长。
(二)高企培育潜力不足
一是区内符合申报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存量不足,近三年授权专利大于5项的科技型企业仅150家左右,后续增量缺乏支撑。前两年指标透支增报的一批企业,因通过率过低,打击了企业信心,再申报动力明显不足。二是新申报企业普遍缺少核心一类知识产权、成长性较差,通过率较低。三是随着高企认定对专利授权的要求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审核周期长、非正常驳回等问题增加了高企维护成本,放弃高企增加。同时,我区近三年已有13家涉拆高企因无地安置而迁出,也对净增高企数带来一定影响。
三、下半年工作举措
(一)聚焦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持续关注工业企业研发数据,摸排1-4月研发费用334万以上、增速超20%的企业11家,考察营收增长有保障、有明确研发规划的企业分批申报重点监测企业库。围绕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开展全面宣传报道、政策解读,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创新研发。对接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针对全区工业企业开展分类指导,“手把手”帮助企业开展研发项目立项、研发费用归集、研发数据填报工作,系统性提高研发投入、基础研究数据。
(二)聚焦主体培育,加强企业梯队建设
做好未认定企业服务工作,分析研判存在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增强企业再次申报信心。畅通“小升高”通道,以科技型企业为抓手,通过政策培训、走访宣传等形式为高企培育带来“新动力”。加大新出台“科小”奖励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科小1+N”工作方案,围绕科技型企业引育,探索构建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创新科技招商方式方法,做大高企培育“蓄水池”。
(三)聚焦动能打造,提升载体整建力度
积极布局省、市级双创载体申报工作,对标省、市级载体申报条件,深度对接各意向申报单位,支持邹区智研谷、富都江南新经济产业园与在孵重点企业共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向专业化载体转型,指导筹备申报材料。按照《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建设提升方案》,协助开发区完成研究院企业清退工作,指导金控集团顺利完成研究院前期设计改造及招商项目落地工作。加快推进精研科技-钟楼科创孵化平台建设,利用企业应用场景、产线、供应链资源,引育高校科创项目。
(四)聚焦成果转化,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跟踪服务揭榜挂帅签约双方项目进展,推动合作双方落实合作细节,早日形成成果。梳理全区产学研、人才工作的环节需求,开展科学分类,通过项目遴选、培育、推进的过程,找到最优化解决方案。加快“常州新型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建设,拟于7月中旬邀请院士参加“中心”启动仪式,在该项目合作基础上,洽谈推进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共建由鄂维南院士领衔的“江苏省下一代工业智能研究所”项目。
(五)聚焦生态优化,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质效
围绕钟楼区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及未来产业培育建立人工智能专班,依托与各高校打造的科创飞地,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建设“人工智能+”科创平台,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清单+专班”形式加快推动高新园创建工作,加强各部门协调,研究解决创建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困难,密切关注省发改、科技最新政策动向,加强向上沟通,争取早日创建成功。加强双招双引,引进学校原创性成果;发挥骨干高企的主体示范作用,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