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大核心任务,恪尽职守,积极推进高质量考核、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双创载体建设、“揭榜挂帅”创新、省级高新区创建六项重点工作,实现了区域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成果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紧盯考核指标,增强工作推进实效
围绕高质量考核指标,全面开展各项科技创新工作。截止2024年10月,全区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39家,其中新申报企业152家,申报完成率98%,列全市第一位;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82家。申报前三季度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72.9亿元,完成率175%,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33.9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81.56%,完成率暂列全市第二位;三季度规模工业、服务业累计研发费用19.93亿元,同比增长3.68%,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91%,完成基础研究费用2053万元。钟楼区全部5家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全国监管平台实现全流程监管。截至目前,配合市局、双减办督查检查,结合日常监管,累计走访科技类培训机构20余次。
(二)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微亿、中科摩通等5家企业获评省级潜在独角兽,明景物联、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等2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大力开展科小招引培育工作,通过出台区创新发展政策、共建科创飞地、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考核方式方法等多种措施,培育招引了一批优质项目。截至目前,我区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128家(市系统认定数)。组织中海油涂料院、中科摩通、龙冶节能等7家单位申报省科学技术奖,中海油涂料院获一等奖,龙冶节能获三等奖。全年累计争取省市科技项目立项17项,其中精研科技的“基于精密注射成形的高强高韧粉末钛合金制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立项,获得省级资金500万元,全区累计向上争取各类上级资金4660万元。组织申报HJ计划12人、省“双创计划”3人、市领军型创新人才3人。组织42家企业、团队等参加常州市“华罗庚杯”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8个项目获奖。
(三)打造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主动对接技术、人才和产业资源,提升研发创新高地建设水平。今年以来,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与区政府共建“常州新型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落地永红街道;与江苏理工学院共建的常州钟楼合成生物AI研究院揭牌成立;常州市钟楼区—常州大学石油石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中欧(钟楼)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与此用时,主动对接国内知名高校科创资源,不断强化平台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期间,浙江大学分别与区政府、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截至目前,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产研院联合创新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
(四)建设双创载体,加快创新主体集聚
积极推荐新博智汇谷申报省级标杆孵化器,组织五星智造园、新动能产业园等11家载体申报创新主体集聚项目,支持富都江南新经济产业园、邹区智研谷与在孵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筹备转型专业孵化器。精研孵化器、合成生物AI研究院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高校院所深度参与的孵化载体成功在钟楼落地。截至2024年10月,钟楼区共列统双创载体40家,其中国家级载体5家、省级12家、市级16家,累计整合利用闲置载体面积超75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达2846家,2024年新增入驻企业289家,入驻企业税款合计2.4亿元。
(五)推进“揭榜挂帅”,探索创新激励新机制
2024年,我局积极探索“揭榜挂帅”与“赛马制”融合机制,根据发榜单位研发投入,按三期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第一、二期遵循平行立项原则,确保项目支持公平、公正,第三期实行“赛马制”择优资助,通过全面评估择优奖励,有效激励科研团队投身重大技术攻关。今年共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3项,张榜总额超3600万元,征集到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高校成果18项。同时,我区建科院、华日升等5家企业进入常州市“揭榜挂帅”项目终审。
(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
全力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加快找差距、补短板、强动能。发挥各方资源优势,积极对上争取,与省市相关部门密切对接沟通,导入省级科创渠道资源,指导助力创建工作步入“快车道”。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联合建设科创飞地,与浙江大学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高校人才和科创资源优势,导入更多优质项目。推进与中以常州创新园战略合作,打通高新区国际合作渠道,努力促成国际化创新资源双向流通、协同赋能。做好区政府协调推进高新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统筹监督工作,根据《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最新工作指引》,紧盯相关指标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目前已编制发布《钟楼高新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专报》十二期。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研发费用增长不及预期
一是工业企业营收增长缓慢。技术攻关所需资金巨大,周期漫长,风险较高,缺乏足够的营收增长支持,导致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2024年三季度,我区规模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仅为4.03%,难以支撑研发费用的持续增长。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推力不足。根据钟楼区1-9月的重点监测数据,企业上报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1.59亿元,同比下降1.83%,研发投入强度为5.44%,同比减少0.42个百分点,反映出龙头企业在推动研发费用增长方面的推力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激发企业的研发热情和投入力度。
(二)高企培育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科技型企业存量有限,经过多次挖掘,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存量不足,后续高企的培育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据统计,除去非正常经营的企业,近三年累计授权10项以上专利的新企业仅有40余家。二是申报企业质量不高,除复审企业外,新申报企业普遍缺少核心一类知识产权或成长性较差的问题。三是部分高企因维护成本高、无法享受税收优惠等问题放弃继续申报。今年到期复审企业共92家,其中放弃复审企业达13家,占比14%;同时新闸片区规划调整,17家高企涉及面临拆迁却无法安置问题,也会造成一部分高企流失。
(三)双创载体专业服务能力偏弱
现有双创载体普遍存在轻服务、轻培育现象。盈利渠道以租金为主,较为单一,对产业培育和专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需长期持续投入的增值服务重视度不够。且全区聚焦特定专业领域,具备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专业孵化器较少,对硬科技企业的服务供给偏弱。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构建培育梯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做好未认定企业服务工作,分析研判存在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增强企业再次申报信心。构建高企孵化链条,借力各类科创平台、科技园区等载体,以科小备案及各类大赛为基础,打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至高企培育孵化链条。围绕科技型企业引育,探索创新科技招商方式方法,做大高企培育“蓄水池”。强化政策宣讲,汇编最新科技创新政策,加强政策指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投入强度,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质量和创新水平,培育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创新性企业集群。
(二)加强产学研融合,打造高效企业创新平台
聚焦未来产业发展,以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引领,加快布局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源头创新和应用创新协同,形成“功能层次明确、布局结构合理、创新链条全面、管理运行科学、协同创新高效”的创新平台发展体系。重点支持辖区“链主型”企业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引导领军企业、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合自身优势在钟楼布局成果产业化、数字化转型等赋能型平台。支持地校联合研发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通过钟楼(上海)科创中心为媒介,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开展深度合作,促使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高学历人才引进钟楼。力争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
(三)谋划双创载体,打造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
深入研究《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照新标准、新要求,全面梳理现有孵化载体,提前谋划布局。聚焦大数据产业园、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中心等为代表的专业化孵化器,打造技术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高能级孵化平台,持续关注数字经济科创综合体项目推进,做好关键企业的迁移工作,助力2025年项目验收工作顺利完成。支持金谷大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清退载体内成长性较差的企业,进一步强化载体内项目的孵化监管和优胜劣汰的管理体系,实现载体全面提质增效。
(四)引进高端人才,助力助推科技发展产业升级
积极参与搭建海外人才交流平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等领域的人才、项目、资源对接,深化国内外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外国高端人才落地钟楼。通过项目摸排、点对点现场对接等方式,动员辖区科技型企业申报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省“333工程”等,力争2025年省双创计划立项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