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走过咖啡屋
发布日期: 2025-01-10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在今天,大部分城市里的咖啡屋,基本被那几家知名的连锁品牌覆盖,常州也不例外。就拿位于青枫公园南侧的宝龙城市广场为例,星巴克、肯悦、瑞幸、库迪,每一个城市广场和商业街区该有的几家都有了。有些咖啡屋已不存在“芳香的咖啡飘满小屋”的温馨,紧凑的柜台忙碌的工人,催促着打工人扫码下单快点取走咖啡,便可边走边喝着上班去了,咖啡只是一种用来提神的功能饮料。

不过常州又有点不一样,常州除了上述咖啡屋,还有另一种真正的可以坐下来慢慢喝咖啡的咖啡屋,以至于我要用一整篇文章来说专属常州的咖啡文化。这种文化的内核不是经济学领域的“咖啡指数”,不是要反映经济活力和城市竞争力,而是反映“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且,这种慢生活一点都不昂贵。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咖啡并不普及,常州也不例外。80年代初,常州副食品店有方块形状的固体咖啡出售,开水冲调,味道类似咳嗽糖浆,也有人说更像板蓝根冲剂。到80年代末,先有了速溶咖啡、咖啡伴侣,再往后,便有了现磨咖啡的咖啡屋。常州城里最早的咖啡屋大概出现在青云坊,当年青云坊是常州的风尚标,最时髦的服装店最时髦的人还有最时髦的生活方式都在此呈现。咖啡香味从一间叫小天鹅的咖啡馆里飘了出来,这一缕香不必飘很远,便有了呼应。那时候的常州城不大,青云坊连着南大街,南大街连着西瀛里,西瀛里也就连到杨柳巷了。杨柳巷里一家叫黑森林的咖啡馆,亦是非常有名。小天鹅、黑森林,当年咖啡馆的名字真的很能代表时代的审美。不过,最具时代气息的还不是这两家咖啡馆的名字,另一家最显洋气也最为时尚高级的咖啡馆在吊桥路开业,其名为罗马假日(后来搬到青果巷)。咖啡馆里除了出售现磨咖啡之外,另有与之相配的小吃和小点心,主打一个贵。当时咖啡馆的装修比家庭豪华舒适,那时候基本没有家庭会购买专门手冲咖啡的器材,所以咖啡馆消费虽然贵但是也可以接受。

这三家咖啡馆,可视作常州90年代初期咖啡馆的代表。那时候的人,迫不及待要拥抱世界,咖啡的兴起是此种心情的外在表现。到90年代后期,麻巷集中了最多的小咖啡馆,这时候,常州的咖啡馆悄悄起了变化。首先是趋向普及,咖啡馆数量的增多就是普及的表现。主因并不是咖啡馆的消费价格下降,而是城市居民收入在持续增长。很多过去不常有的家庭和个人消费在产生,人们愿意去餐馆吃饭和咖啡馆喝咖啡。其次是咖啡馆的功能在变化,从曾经情侣的约会地点变成年轻人小聚乃至商务洽谈的场所,咖啡馆有了商务功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咖啡质量在提高,谈不上多么好喝,但毕竟味道正常了。2000年左右,常州最有名的咖啡馆,在这里我称之为“龙城双雅”,一家是位于麻巷的清心雅叙,一家是位于青果巷的天语雅阁。尤其是天语雅阁,推出“畅饮不限量,欢乐无限时”的咖啡馆自助模式,对常州的“茶馆文化”有着塑造之功。可能您阅读到这里会产生疑惑,说的不是咖啡吗?为什么又“茶馆文化”了?因为确实是咖啡馆茶馆化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谓“不限量”、“无限时”,就是零食、咖啡、茶水、冰淇淋无限量享用。于是在咖啡馆里打牌有之,玩台球有之,这样的咖啡馆最可成为的是扶老携幼的聚会场,亲朋共度好时光。

2005年左右,茶馆化的咖啡馆又多了摆盘漂亮的简餐售卖,所以,戏谑地说,咖啡馆成为了有棋牌室功能的餐馆,也有人认为这应属于茶餐厅。不管这是什么馆什么厅,反正,当年,这种定位不明的经营方式在常州竟然是引爆的感觉,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可以这样说,其他城市,很难寻找到类似的平价咖啡馆,如果有,或许就是常州天语雅阁的连锁店。不过,虽然功能多样,这一类型的店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咖啡馆。因为其内外观感,是年轻、追求时尚的,经营混搭成这样基调仍然还是时尚,这恐怕是咖啡馆最不能丧失的特性。

有段时间常州出现很多“不限量”、“无限时”的咖啡馆,但是大大小小跟风的店基本难有持续,难持续的原因在于质量不稳定。人们对此类咖啡馆的价格和品质有着与常州生活水准相适应的预期,低于预期是不行的,哈尼谷常州人是很精明的。

我一直认为常州在饮食服务业上面“混搭”是比较盛行的,“混搭”的另一种表述是产品线绵长。比如在各家老字号的小吃店里,不仅馒头米糕面饭菜,亦有饮料出售,基本从早餐到晚餐一直营业。我在小吃店见过打工妹一块麻糕两杯汽水聊天的,见过退休老人们数碟菜肴摆满餐台后围桌聚餐的。这样的混搭说明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息是模糊了高档和平价的界限,或者也可以说,都很平价,但也并不因为平价而做得很马虎,太马虎了哈尼谷精明的常州人不会答应的。所以,如果在常州老牌商业街区,或者较新的商业综合体,看见漂漂亮亮的咖啡馆,或许就是一家这样混搭的咖啡馆。那么大可不必为价格担心,请大大方方推门而入,带上孩子,带上父母,在咖啡馆度过不为家务环绕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