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柏花楼的陈济和陈洽
发布日期: 2025-01-23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柏花楼曾经是常州的地名,位于城西,南接茅司徒巷,北通荷花池,长约161米。茅司徒巷得名于茅司徒土地堂,土地堂是私人家庭里敬奉土地神的地方。茅司徒是不是一位姓茅的司徒?我查了历代司徒,没有姓茅的。如今,柏花楼、茅司徒巷在地图上已经搜不到了,搜不到的还有坎宫弄、舜宜巷等地名。荷花池地名尚存。

在原柏花楼地名所在之处,有被称为陈家花园的园子,园内有楼叫柏花楼。陈家花园是明朝兵部尚书陈洽所建,其中柏花楼高数丈,被很夸张地叫做“百尺楼”,传说是陈洽读书的地方。《常州赋》当中有“登百花之楼,榴芍荷蓉枝枝可玩”的句子,通常被认为说的就是柏花楼和陈家花园。荷花池一带年纪较大的居民,尚能指出柏花楼所在位置,即觅渡桥小学的后面。

陈洽(1370—1426年),在朱元璋时代就很受赏识,朱元璋曾赐给他金织罗衣。朱允炆做皇帝时,他同样得到赏识。到了朱棣做皇帝,他依然被赏识。永乐元年,安南(今越南)起兵,陈洽去广西参谋军务。不久,安南平定。6年后,他随朱棣北征。又过了2年的永乐九年,他去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参与军机。5年后,他升为兵部尚书。洪熙元年,朱高炽当皇帝,陈洽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一年后,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做皇帝。这时候的安南很不安定,后来被越南人称做黎太祖的黎利力量已经很壮大。不久黎利起兵反明,陈洽又上了战场,奉命监军。这一年的11月,军队到了应平的宁桥。带兵将领王通不听陈洽的建议,鲁莽渡江,陷入泥淖,中埋伏而大败。陈洽本来可以逃生,当时他受伤坠马,伤情并不严重,兵士们要保全他,他却认为“义不苟且而生还”,拼死而战,最后自杀殉国。朱瞻基追赠他少保头衔,谥号节愍,所以民间叫他节愍公。他的儿子陈枢被授予刑科给事中。

和陈洽同朝为官的内阁首辅解缙评价陈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意思是陈洽善于变通、机警又聪明,还非常正派。这是生前评价,真实不虚。在常州民间流传一则陈洽童年时期对对联的小故事,对对联是民间机智故事中最常见的情节。故事说的是陈洽八岁时的某一天,和父亲沿江散步,看见江上两只船同时开发,一只摇橹,一只扬帆,扬帆的船很快驶到摇橹的前面。陈洽的父亲见状,就出了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及帆快。父亲的意思是要儿子对下联,年幼的陈洽一时间答不上来。恰好,远处传来箫声,声音悠扬清远。陈洽的灵感来了,给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对联玩的是谐音梗,鲁肃、樊哙、狄青、萧何,都是历史人物。陈洽的墓在中凉社区中凉花园附近,为夫妇合葬,原占地近2000平方米,坐西朝东,原入口处有石牌坊,墓道两侧有石翁仲、石兽、石马、石羊等,墓地遍植松、柏。

陈洽官做得不小,但名气没有他的哥哥陈济大。陈济(1363年-1424年),史学家,以布衣召为《永乐大典》的都总裁,都总裁约等于今天的总编辑。陈济是一个书痴。有一次,父亲让他去钱塘、会稽经商办货,他竟然将所带大宗货款的半数挪用买书。父亲也很了不起,并未因此责怪他。陈济的老师叫谢应芳(1296—1392年),也是常州历史上的名人,一位布衣书生、民间教育家、地方志专家,自号“龟巢老人”,在乡间讲学兴教,乡里子弟尊称他为“龟巢先生”。他有著作《辨惑编》,主要内容是宣传无神论。80岁时,谢应芳应郡守邀请,受聘主纂郡府史志,主持《毗陵续志》的编撰工作,完成了《毗陵续志》10卷和《常州府志》19卷。谢应芳长寿,留下《龟巢稿》、《思贤录》、《怀古录》等大量著作。我曾在《常州的豆腐》一文中介绍过他的两首诗。天资好,家庭环境好,老师还优秀,陈济想不强都不行。陈济能以平民身份担任国家级文化工程的都总裁之职,在古代是非常稀罕的事情。编《永乐大典》之前,其实已有《文献大成》编就,但是朱棣审读后不满意,下旨重编。在都总裁之职的选择上,当时提出了两个人,一个是新科状元曾綮,一个就是陈济。朱棣为慎重起见,亲定试题,对两人进行考试。考试结果是陈济胜出,任都总裁。曾綮做了他的副手。

陈济和姚广孝、胡广等人一起,确定了编写体例,以韵书的韵目为纲,编排字词和内容,类似今天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这种体例便于查阅。他们组织了两千多位文学学士参与编写,编写过程中,遇到了疑难问题,都会请教陈济,而陈济通常都能回答,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

《永乐大典》共22877卷,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做了这么大一件事,陈济自然而然成为德高望重的典型。他更加谦虚谨慎,在朝中讲学15年,尊为帝师,从不弄权,一心做学问。六十二岁那年因中风而逝世。

关于陈济惊人的记忆力,民间也是有故事的。在故事里,他的儿子陈道问他,外人都说您老人家善于记诵,现在我从书房随便拿本书,您来背一下行不行?陈济说,行。陈道随手摸了一本书,是朱熹所作的极为深奥的书。陈济见了,平静地说,这部书比较难记,你先提一下第一句。陈道翻开书来读了第一句,陈济便高声朗诵全篇,直至篇末,一字不错。这样的事情屡试不爽,大家都很佩服,送他雅号“两脚书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