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东下塘和祠堂
发布日期: 2025-01-27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东下塘与青果巷隔河相望。

沿河岸有三将军弄、乌衣浜,连接吊桥路。三将军弄名字气派,应该有来历,可惜我没能查到。乌衣浜令人想到乌衣巷,乌衣巷住着东晋贵族,贵族们以穿黑色的衣服为美,因此得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家和谢家就住在乌衣巷。乌衣浜什么来历呢?我不知道。浜是小河的意思,能行船的小河。

东下塘曾经有很多历史遗迹,最多的是祠堂,有沈氏祠堂和刘氏祠堂,据说还有梅氏、吴氏、伍氏、陈氏祠堂,唐荆川大儒祠和李公祠。我在网上没有查到唐荆川大儒祠的任何资料,而全国范围内有很多李公祠,常州的李公会是谁呢?东下塘原有沈氏大宗祠,堂号九思堂。常州的沈姓约有10万人,晋代已有人入籍常州,最早在常州为官的是南朝齐代建元年间(479—482年)任晋陵令的沈巑(cuán)之,他的后世定居于常州。南朝梁代史学家沈约(441—513年)的七世孙沈迁于唐高宗(628—683年)时入籍常州。如今沈氏大宗祠已无存,但是在南河沿10号,有九思堂的分祠留余堂。南河沿沈氏的始迁祖是南皋公沈子云,明嘉靖九年(1530年)从江阴迁入常州。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资料显示,沈氏宗祠建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建造者沈颐朵曾是民国年间常州豆业公所敦仁堂堂董,建造时沈颐朵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沈氏宗祠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819平方米。宗祠共有四进,每进三开间,至今保存完好。第一进为门厅,门厅两侧存有精美的砖雕,祠堂西侧存有备弄。第二进为大厅,屋架高耸,梁柱构筑精美,有鹤颈翻轩。第二进与第三进原有精美的屋脊,第三进为享堂,曾安放祖先牌位,有清式长格窗,两侧保留着书卷式砖刻篆体字“入孝”、“出弟”,字在破四旧时被凿,但依稀可辨。第三进天井中种植了茶花和柿树,第四进曾是辅助用房。沈氏宗祠带有备弄形制,这样的宗祠建筑布局形式,在常州地区较为少见,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颐朵是常州豆业界著名实业家,同时还是一位慈善家。敦仁堂常年救济鰥寡孤独,施粥、施米、施衣、施药、施棺木等。并且,西门一带的地方公益事业,大都有敦仁堂参与或捐款。如开辟新马路(怀德路),修怀德桥,疏浚运河,购买挖泥船,创立西区救火会,负担理河队等等。刘氏宗祠位于东下塘东段,是一组清代建筑群,目前尚在修缮中。根据祠内梅桩石刻干支乙丑推算,宗祠建造年代应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刘氏大宗祠原位于鸣珂巷,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常州时,宗祠被毁,1867年在青果巷绣衣坊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因青果巷拓宽,刘氏大宗祠被拆去门屋,余屋为常州市公安局使用。东下塘20号刘氏宗祠是西营刘氏分祠。

刘氏宗祠坐南朝北,是一组硬山式建筑群,当年的马头墙至今保留。宗祠有三进,每进三开间,第一进保留150年前的大门,地面铺青砖。第一、二进之间有天井,青石铺地,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第二进是大厅,屋宇高敞,梁间有精美木雕。第二、三进间是天井,西有辅房数间,并有小花园和古井一口。第三进是二层楼,梁柱粗硕,有精致木雕,楼内原供奉着刘氏历代先祖的牌位。刘氏宗祠内原有晚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梅桩石刻四方,石刻现存二方,暂安放在红梅公园红梅阁前供游客欣赏。刘姓进入常州地区很早,东晋时期有刘耽任晋陵郡内史,有大将刘审之任晋陵郡太守,等等。历经南朝、隋、唐各朝,都有刘姓人士任职于官府,或在文化上卓有成就。刘氏成为常州望族是明朝的事情,是以明初迁常始祖刘真这一支为主。刘真元末随朱元璋起兵,1357年,徐达、常遇春等攻克常州后,刘真随汤和留守常州,任守备,定居于西营(今西瀛里)一带。洪武二年(1369年),随汤和远征山西,任大同守备,但他的儿子仍居常州,其后子孙繁衍,分居城乡各地。因为科举成绩好,刘氏出了无数进士和举人,比如常州人熟悉的宰相刘纶,经学家、常州学派创始人之一刘逢禄,可算世代簪缨。近代则出了美术大师刘海粟。

东下塘还有乌衣桥、东山亭等遗迹,现均已重建。重建后,与原有风景构成公园一般的新景色。网上说《咸淳毗陵志》记载了乌衣桥,乌衣桥又名臧桥,因有(唐代)大夫臧蒿寓此故名,桥在新坊桥西,北通运河,唐永徽三年建。关于东山亭,网上说这是建造常州府学的刺史独孤及所建,东山亭就像苏州的沧浪亭一样,是一个园广数亩的大园林。将网传的独孤及在常州建造的一切都合起来,假如他真搞了这么多基建,那绝对是唐朝的基建狂魔。东下塘片区,曾经有过一个工厂,三十多年前这个工厂生产的红叶牌床单,很多人家都曾用过。这个厂叫常州巾被总厂,鼎盛时总厂加分厂工人人数有1500多人。现在的东下塘,和青果巷已将融为一体,成为青果巷文化街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