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古道、驿站和茶
发布日期: 2025-02-06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在古代,交通分水路和陆路。水路靠船,大运河即水路。陆路靠马、马车,以及步行。如今还有保留或者部分保留的陆路,会进行文旅开发,并冠以古道之名。一些古代道路因为离城市较远而得到保留,当然,每一条古道都终将连接城市。古代常州有过一条运送茶叶的道路(今已经无存)。古代运输依托驿传制度,秦汉时期这一制度已颇为完善,有了邮、亭、驿、置、传舍等设施,比如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这一制度历代有所发展,后来有了传递文书的邮铺,但是运作机制大同小异。这一制度直到晚清的1898年,才废止。如今全国很多地名,留有驿传制度的印痕,常州亦然。就拿这条运送茶叶的古道来说,从一些地名能阅读出古道的大致路径。

比如,茶山街道、中凉亭。

古代常州的地方志对这条道路有所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得知,在杨家弄口(今兰陵九洲新世界附近)曾有“头茶亭”,三桥头附近曾有“二茶亭”,湖塘桥北金鸡墩附近曾有“三茶亭”,也就是中凉亭。古代的三桥头是晋陵和武进的分界,此处原有三座桥。三茶亭日久坍塌,重建了四方砖木结构的亭子命名中凉亭。茶山呢?原茶山乡是常州的南郊,广化门外即是,并没有山,也没有茶,有一些墓葬土墩而已。宜兴的茶叶从茶山古道也就是要经过若干茶亭的古道运送到码头,这个码头通常被认为是毗陵驿。但是也有人认为茶叶不需要从毗陵驿转入水路,在龙游河的码头就可上船,龙游河可通老运河。

运送的茶产自哪里呢?产自常州所辖宜兴(古称阳羡)和湖州所辖长兴。这种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紫笋茶,唐朝就开始转运上京,也有部分在民间流传。陆羽在《茶经》里品评茶叶“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能被命名紫笋茶的茶叶,当然非常好。

起初这种非常好的茶叶只有宜兴产,后因为贡茶数量太大,长兴才开始种植。宜兴产的紫笋茶叫阳羡紫笋,长兴产的叫湖州紫笋或者长兴紫笋。唐朝有一年一度的茶山境会,这个茶山在宜兴,常州刺史与湖州刺史会于宜兴,举办采茶仪式。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叫《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大意是茶山境会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啊,又是珠翠歌钟俱绕身,又是青娥递舞应争妙。可惜我病了来不了,只好在北窗下叹息。

欢宴过后采茶、集装,由“茶马古道”从宜兴往常州直达毗陵驿的码头。毗陵驿是常州人民最喜欢显摆的古迹之一,关键词有《红楼梦》(第120回宝玉在此与父亲告别)、康熙和乾隆(南巡)、皇华亭、梳篦,体现了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富贵。

常州在汉代称为毗陵,毗陵驿始建时间已难考证,有资料显示它在唐朝时已经存在,明清时是江南运河仅次于金陵驿的大驿。宋朝的毗陵驿在天禧桥东,枕漕渠,因漕渠南通荆溪,毗陵驿曾改名荆溪馆。天禧桥又叫驿桥、弋桥,1986年广化街拓宽,由市政府负责,老弋桥迁移至红梅公园内,更名为云影桥。元朝,此处改为水马站。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武进站,并迁到西门也就是朝京门外一里。洪武六年(1373)改武进站为毗陵驿,正德十四年(1519),迁毗陵驿于朝京门外百步近篦箕巷附近。

在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均由毗陵驿入常州城。有个叫弘历的人这样写毗陵驿:毗陵驿口驻飞舻,城郭周巡六辔纡。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好大的口气!弘历还有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叫乾隆。

毗陵驿有皇华亭。‌皇华亭并不是驿传制度中“十里一亭”的亭‌,皇华亭是用于迎接官员的接官亭。今天的皇华亭位于篦箕巷大运河畔,皇华亭内有毗陵驿碑刻,碑刻为当代制品。篦箕巷中曾有创立于明朝的真老卜恒顺梳篦店,是常州最有名的梳篦店。今天的篦箕巷内仍有多家梳篦店。除了梳篦店,篦箕巷还有漂亮的美树咖啡店。这就叫做古老又时尚。

光绪九年(1883年),毗陵驿进行了最后一次复建,建有木牌楼、驿门头、马王殿、挂号房、马棚槽、兽医棚、槽头等,设有驿马56匹、船15艘、马夫34名、水夫82名、水手45名。毗陵驿最后一位驿承刘盘生(1883一1937年)是朝廷授予常州府的最后一名全行命官,负责毗陵驿站全部事务,并管辖常州府范围内的漕运。

民国初年,驿站取消,空地改建商店,后建商场,不断变化。1987年,常州市政府在此建仿古街,复建大码头,篦梁灯火立坊。今天,茶叶不再叫紫笋茶,也不再从古道运送到运河码头。生活改变,运输方式改变。但怀古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特征,向前看的同时,总有人,仍旧时不时回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