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楼台钟声
发布日期: 2025-02-21    来源:文体旅局  浏览次数: 
 

常州市钟楼区得名于钟楼,常州最早的钟楼要追溯到南唐,南唐时境内建有钟楼。有一座古寺叫崇法寺,在府治东,相传原为隋朝陈杲仁的后花园,后改建成寺院。南唐时,寺院叫大圣院。或许大圣院即有钟楼。

嘉庆年间,崇法寺大殿重修,苏州恒纯法师来此,做了三件事,一闭关三年,二四处化缘,三重修寺庙。到了道光七年八月,新阁落成,高四丈一尺,广三丈四尺五寸,阁中塑魁星像,大钟金光闪烁,气象森然。同时,苏宝四撰、庄又朔书《常州府崇法寺重建钟楼碑记》,做成碑刻,碑高1.96米,宽1.1米,厚0.30米。碑记详细记载了崇法寺的历史,如下:南唐时叫做大圣院的寺院,在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改名僧伽院,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赐名崇法禅院。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佛殿、钟楼,钟楼在寺东南隅,寺庙改名崇法教寺,俗称“钟楼寺”。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郡侯王公三锡重修钟楼立碑。二十九年雷毁钟楼一柱,武进知县晏文辉修之,三十二年寺僧戒成又进行重修。明崇祯六年六月,风雨摧倒钟楼,巨钟堕地无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10月,火灾令楼毁钟裂。要说明一下,我没有查到碑文中提到的“王三锡”在常州的做官记录。之后就是嘉庆年间的重修。碑记云“惟是楼设钟,夫以司晨昏,与丽谯楼更鼓相应”,说明当年常州城有鼓楼,钟楼只有这一座。碑文中还讲述了这座钟楼和文运的关系等等。再后来,咸丰年间,崇法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又重建。快进到当代,如今的崇法寺仅存大殿建筑,《常州府崇法寺重建钟楼碑记》镶嵌墙间。

有一则关于崇法寺大钟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在道光年间造的大铜钟,竟然撞不响,只能束之高阁。有一天——民间传说中常常存在神奇的“有一天”,常州才俊汤贻汾闲游到此,看见束之高阁的钟,信手挥鞭一击,哑钟开口,钟声洪亮,传到几里开外。汤贻汾吟道:不鸣则已鸣惊人,钟楼寺钟似有神;劝君看破世上事,万物有败必有成。钟楼故事的上集,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结一下,一,钟楼区得名于钟楼,二,崇法寺曾有钟楼今已无存,三,这个钟俗称撞钟。在钟楼故事的下集当中,撞钟变成有指针表盘的现代钟。1928年,在现今的大庙弄口,修建了一座钟楼,高约30米,是当时常州的最高建筑。每天早晨6点、中午12点、下午6点、晚上12点,都会响起钟声。当然不再需要手动撞钟,钟声自鸣,传很远。

1964年,钟楼被拆除,钟声中断。1990年12月,常州五交化大厦裙楼顶部修建了一座大钟。这座大钟准点报时的钟声成为很多人的集体记忆,钟声悠扬,能传得更远。钟声持续到2006年6月。

同一时期,还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大钟,位于江南商场附近,虽然商场不再有,今天人们仍旧称那片区域为江南商场。这座大钟可以称做小钟楼,因为它的确是一根柱楼。此钟楼大约建于1987年前后,在2006年到2009年间曾经停摆,2009年清明节前重新运转,至今仍坚守岗位。只是过去有钟声,如今不再敲钟。

2003年后,钟楼广场上建起新钟楼,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为这一时期手机或者小灵通已经普及,人们甚至连手表都不用了。钟楼也曾重建过,但一直留存。

2024年,大庙弄的电视塔成为又一新“钟楼”,在2月9日这一天的晚6点进行了首秀,每个整点都钟声响起直至10日凌晨0点,电视塔以“敲响”钟声的方式完成跨年。这钟声覆盖半径1公里范围。如今,此钟在双休日晚6点、7点、8点、9点常规敲响。因为位置比较接近1928年的钟楼,所以,这电视塔“钟”也颇具象征意义。

当然,也要提一提天宁宝塔上的大钟,一口与时间无关每个新年会撞响的大钟,对常州人而言,至今仍具有祈福的意义。

尽管今天已很少有人依靠城市公共空间的大钟来获知时间,但是大钟仍然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有年头的老车站,或者古老的教堂,钟声仍会响起来,仿佛对时间的挽留和对岁月的呼唤。最后,让我们回到崇法寺,凭借明朝唐荆川先生的一首诗,想象一下从500年前崇法寺钟楼传出的古老钟声。诗名《次叶师与诸生讲学钟楼寺闻钟作》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骤觉海潮生静波,却随仙梵响空山。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