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内容
岁岁重阳至,敬老情愈浓。当“银发浪潮”奔涌而至,如何让老年人从“养老”迈向“享老”,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五星街道通过“需求洞察-模式创新-温情赋能”三重路径,以花西社区为试点,构建起“全链养老服务圈”,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
洞察需求,解锁银发消费新趋势。
“现在咱们老年人也得讲究‘品质生活’!” 69岁的聂奶奶在花西社区老年学堂挥毫写下“重阳安康”四个大字,脸上满是自信。这位曾因节俭舍不得报班的老人,如今通过社区志愿者积分兑换制度,免费学习了书法、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以前让我花钱学这些,我肯定舍不得。但积分换课后,我学会了独立挂号、网购,还练得一手好书法。现在我才明白,有些钱该花,是给生活‘增值’!”
聂奶奶的经历折射出银发群体消费观念的变迁。社区调研显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中,62%愿为健康养生付费,48%关注文化娱乐服务,35%期待智能化养老产品,需求涵盖生活与精神两大方面。
街道引导社区构建老年人需求数据库,精准对接老年人在生活服务与精神需求方面的诉求,银发经济正从传统的“基本生存型”迈向“品质享受型”。社区创新“购物即公益”模式,在“人人益善+”惠民中心,老人消费后商家将部分收益投入社区公益基金,既满足消费需求,又赋予老人社会价值感,实现消费与公益的良性互动。
模式创新,打造银发经济新平台。
基于需求洞察,街道探索模式创新,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重阳前夕,在街道牵头下,花西社区的公益集市热闹非凡,约15个展位汇聚老年服饰、常州特色农产品及智能拐杖、紧急呼叫器等适老化产品。
80岁的李大爷提着购物袋满载而归,兴奋地说:“集市上很多东西以前要跑远路买,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给我们老年人带来了消费新选择,也让我们更愿意花钱享受生活!”
这场整合社会组织、爱心企业资源的公益集市,是街道创新银发经济载体的缩影。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老人受益”模式,集市不仅为养老机构、商家提供展示平台,更以“惠老价”推动产业发展。数据显示,集市单日营业额的60%为老年人消费。这表明,针对老年人的特色集市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与此同时,社区联合12349便民平台、理发店、派出所等打造助老公益便利区,提供擦鞋、理发等12项免费服务。“每月9号是‘公益服务日’,我们理发店都会排起长队。”社区理发师石师傅笑道。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老人的生活品质,也激发了他们的消费热情,形成良好的消费循环。
温情赋能,注入银发经济暖心力。
银发经济的发展,既要“有形”更要“有情”。在街道统筹下,社区通过“商家联盟+健康福利+文化浸润”三招,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商家消费优惠方面,街道推动社区与辖区部分商户签订“敬老协议”:老年人可19.9元在“人人益善+”惠民中心团购到一箱品牌牛奶或以低价团购到更多心仪好物、迎桂馒头店推出低糖重阳糕并给予8折优惠、辖区药店凭身份证可免费测血糖……“我们针对老人牙齿敏感特点,联合辖区口腔诊所推出免费检查,今年已服务200余人次。”花西社区党委书记陆毅介绍。
健康福利“扎堆”:马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为老人免费测血压血糖,听力中心提供免费听力筛查,社区教育学堂的医生开展慢性病用药指导……这些服务被老人称为“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文化浸润则让养老更有滋味。社区组建的“银龄舞蹈队”吸引50余名老人参与,重阳节“家风故事会”邀请8对老人分享婚姻历程。通过参与这些文化活动,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五星街道通过一系列举措,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升级,为银发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特色服务吸引大量老年人参与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繁荣,让“夕阳红”产业焕发出“朝阳般”活力。(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