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基层信息>>永红街道>>内容
4月18日,“烙笔生花 绘梦时光”常州烙画课在永红街道荆川里社区成功开展——这是街道与常州开放大学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非遗传承的又一次创新实践,通过社区教育课程搭建传承桥梁,依托文旅空间构建实践纽带,实现非遗传承与基层文化服务的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基层土壤中绽放。
烙铁点亮文化薪火。常州烙画非遗传承人、永红非遗推荐官朱俊携匠心走进社区,讲历史渊源、析艺术特色、授创作技法,让非遗技艺从展柜走向课堂。居民听得专注、做得认真、问得热烈,木板上的焦痕墨韵间,流动着文化传承的温度。
团队架起传承桥梁。依托省级创新实践项目“非遗在社区”,常州开放大学师生团队深度参与全流程。从活动筹备到现场引导,从课堂助教到意见收集,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注入新动能。既保障活动实效,又实现人才培养,更构建起“保护传承+社区教育”的双赢模式。
机制织就共治网络。“传承人授艺+高校赋能+全民参与”的立体架构,构建起生生不息的文化循环。破解师资难题、拓宽传承路径、构建共治格局,这种多方协同的创新模式,让非遗保护从政府“独角戏”转变为社会“大合唱”。
非遗活化文旅空间。打造荆川里社区成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融的是文脉、兴的是产业、连的是民心。街道整合文化资源、搭建体验平台、培育消费场景,将静态空间转化为动态文化磁场。居民沉浸体验非遗技艺,传承人创新开发非遗文创,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多方联动的共振,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空间里、“火”在烟火中。
目前,街道统筹推进非遗传承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已累计开展非遗课程十余场,覆盖辖区内多个社区,惠及居民百余人次。非遗技艺从展馆走进街巷,传统文化从书本融入生活,实现“送课上门”与“文化扎根”的双向奔赴。
下一步,街道将深化“非遗+”发展路径:以社区教育厚植传承土壤,培育文化消费新群体;以场景营造搭建展示平台,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以文旅融合激活市场动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通过构建“教育传承—场景营造—业态升级”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让非遗技艺既能留住乡愁记忆,又能创造时代价值。(唐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