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内容
初夏的常州钟楼区,空气中涌动着发展的活力,更蕴含着向“绿”而行的坚定决心。在全国节能宣传周之际,记者深入钟楼区多家企业生产一线,探访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如何精准发力,牵住节能降碳这个“牛鼻子”,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绿色新颜。从严格的监督管理到务实的政策扶持,从龙头企业的率先垂范到技术服务的协同创新,一条以“绿”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一、强监管+真服务,工信“组合拳”夯实节能根基。
走进位于星港路88号的钟楼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绿色发展科的工作台账上,记录着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十四五”以来,钟楼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省级绿色工厂13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市级绿色工厂29家,“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1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企业2家。累计完成节能监察33家、能源审计17家、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5家、节能诊断服务15家…这不仅仅是成绩单,更是区工信局为企业节能问诊、精准施策的足迹。
“节能降碳,首要的是摸清家底,知道‘痛点’在哪。”区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小伟介绍,近年来,他们特别加强了对重点用能单位和各级绿色制造体系企业的用能设备检查。截至目前,已完成34家企业的深度“体检”,并形成了详实的《钟楼区重点企业用能设备检查工作总结报告》。这份报告就像一份‘节能诊断病历’,帮助企业看清了哪些设备与产线可以提升改造,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制定更新改造方案,及时淘汰低效设备。
监管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区工信局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强化能源管理,积极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才能使工业企业走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不仅仅‘查’,更注重‘帮’和‘扶’。”王小伟强调。这份用心结出了硕果:“十四五”以来,钟楼区共成功申报各级绿色化改造项目11个,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020万元,而这笔“种子资金”更是成功撬动了区内企业高达2.5亿元的节能技改投入,杠杆效应显著。特别是我区常州华日升反光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苏科达斯特恩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成功跻身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制造项目”名单(全市仅4家),两家企业共投入1.5亿元实施节能技改,并获得省级制造强省专项资金340万元支持。政府的“真金白银”和贴心服务,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信心。
二、车间里的“绿色革命”,龙头企业率先破题。
政策引领方向,企业的实践则是节能降碳最生动的注脚。记者深入生产车间,亲眼目睹了这场发生在机器轰鸣声中的“绿色革命”。
在常州华日升反光材料有限公司的反光膜涂布车间,自动化涂布机、精密分切设备正高效运转。项目负责人柴渊龙介绍:“这是我们投入5000多万进行绿色化改造的核心。”他详细解释,新设备将烘箱后段排出的热风,经过静压处理输送到前段再利用。“改造后,涂布速度,效率提升了50%。更重要的是,天然气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用电量节约四分之一,污染物排放降低了30%。” 柴渊龙算了一笔经济账,也道出了环保账,“预计项目完成后,年节能量可达729吨标准煤。这不仅是成本的节约,更是我们履行环保责任、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视线转向江苏科达斯特恩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的“黑科技”同样在产线上闪光。在其生产区域,几台经过 “节能伺服改造” 的烘干设备正在安静运行。董事长石建新介绍,这绝非普通烘干机。“改造前是传统单闭环控制,温度波动大,能耗高。我们首创应用了‘节能伺服改造’技术,实现了温湿度与风量的双闭环联动控制。”数据显示,这种改造使得烘干机平均功率降至2.52KW,热能转化率从45%飙升至90%,年度用电节省高达50%。此外,车间里 AGV智能物流小车沿着预设路径平稳穿梭,将物料精准送达各工位,实现了24小时高效运转。而在空压站房,一套热能回收装置正悄然工作。记者看到,这套装置通过循环泵和热交换器,将原本被白白排放的空压机余热回收,用于加热生活用水。这些点滴的节能改进,汇聚成科达斯特恩践行绿色制造的坚实步伐。
位于五星街道的格瑞海思人居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则将节能的战场放在了高精尖的环境控制领域。走进其展示厅或应用现场(如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其主导产品——高精度恒温恒湿环境控制设备,正在为对环境有高度要求的科研与智能智造领域提供稳定且节能的环境保障。“这个领域过去长期依赖进口设备,能耗是个大问题。”公司董事长刘拴强介绍。格瑞海思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多项首创:“我们解决了工业级高精度恒温恒湿设备能耗过高的行业顽疾,综合节能率超过40%。”他特别提到了应用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案例,“因为节能和稳定的设计这个项目还获得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这些耀眼成绩的背后,是技术实力的硬支撑。其关键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成果不仅入选了《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中国制冷学会节能降碳与环保产品和技术目录》,更在2024年摘得中国制冷学会节能降碳与环保技术奖。格瑞海思用创新证明,节能降碳与高端制造、精密需求完全可以完美融合,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三、三方平台聚能,联合体“攥指成拳”破痛点。
企业个体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节能降碳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和改造成本压力,需要更广泛的力量协同破解。今年4月,在联检(江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牵头下,一个旨在整合资源、服务企业的“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技术联合体平台”应运而生。
记者在联合体交流会的后续跟进中了解到,该平台由公司绿色低碳事业部总经理吴斌所在的团队发起,吸引了艾肯(江苏)工业技术、江苏慧马科技、江苏博来宝压缩机、常州市海汌节能、常州赢合通控制以及建科院自身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等6家各有所长的设备改造与技术服务商首批加入。
“单打独斗力量有限,企业寻找靠谱的节能服务商也有信息壁垒和信任成本。”平台发起方代表吴斌阐述了初衷,“我们搭建这个联合体,就是要‘攥指成拳’,把分散的服务能力整合起来。”他描绘了平台的未来图景:聚焦电机系统优化、空压机节能、余热回收、能源管理数字化等8大技术领域,不断吸纳更多优质服务商,编织一张覆盖工业企业主要节能需求的服务网络。“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可以实现技术方案更优化、服务成本更可控,最终目的是降低企业的改造成本门槛,提高他们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这无疑为钟楼区乃至常州市广大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寻求专业、高效、可信赖节能技改服务的便捷通道,也为区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新的协同动能。
从政府精准施策的“指挥棒”,到车间里轰鸣作响的节能新设备,再到汇聚众智的服务平台,钟楼区的节能降碳行动,正从一份份文件、一个个规划,扎实地转化为车间里的技术升级、报表上的能耗下降和天空下的更少排放。节能宣传周是一个集中展示的窗口,但钟楼工信与工业企业携手共赴“绿色之约”的行动,每天都在进行。这条向“绿”而行的道路,注定越走越宽,为钟楼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绘就最动人的底色。(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