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内容
在“八五”普法收官之际,钟楼区以 “精准滴灌”破题、以 “全域融合”落笔,交出了一份法治润民生的时代答卷。五年来,区司法局推动普法从“单向灌输”转向 “多元共治”,从“知识普及”升维至 “精神培育”,更以运河文脉为纽带,将法治基因植入古城肌理,让法治精神随市井烟火浸润人心。现开设“八五”普法回眸栏目,集中展示全区“八五”普法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果经验。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邹区镇立足基层实际,聚焦群众法治需求,创新探索“精准滴灌”普法模式,深耕“多元阵地”,强化“联动融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深化,有效提升了普法的供需匹配度与渗透亲和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劲法治动能。
聚焦“精准滴灌”,靶向提升普法供需匹配度。
“菜单式”按需普法,精准对接民生关切。
通过深入细致的问卷调查、网格员日常走访摸排、调解典型案例梳理分析等多渠道,精准识别辖区内村(居)民、小微企业、在校师生等不同群体在法律知识上的“盲点”和“痛点”。针对婚姻家庭纠纷高发、土地权益保障、合同签订风险防范、未成年人保护等迫切需求,组织骨干法律顾问、经验丰富的司法干警组成普法小分队,主动“送法上门”。因地制宜开设“法治微课堂”80余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25000余份。
“嵌入式”普法服务,深度融入治理场景。
普法工作深度融入服务与治理全链条。联合经发、安监、人社等部门组建专业“法治体检服务团”,深入小微企业开展“法治体检”48次,围绕合同管理漏洞、劳资关系隐患、安全生产风险等企业经营的“堵点”、“难点”,精准“把脉问诊”,出具详实的法律风险提示书,将普法有机嵌入企业依法经营的生命线。在校园,推动法治教育与德育体系深度融合,依托“法治副校长”机制,精心策划开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律知识竞赛等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法治体验活动75场,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学法兴趣和法治实践能力,让法治信仰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拓展“多元阵地”,立体增强普法渗透亲和力。
实体阵地“润物无声”,法治文化浸润日常。
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法治文化实体阵地。依托安基美丽乡村普法主题公园建设,以“法润邹和,典亮安基”为主题,打造“安兔学法”法治乡村游学线路,建成全镇首个法治乡村品牌;在豪凯物流园打造物流园公共法律服务品牌示范工程,通过建立服务站点、组建法律服务团队、研发物流行业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构建起“普法宣传、法律监督、协商调处、法律援助”全链条闭环维权体系,为货车司机等新业态群体提供法律服务,为辖区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这一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为货车司机提供法律咨询150人次,调解矛盾纠纷21起,提供法律援助8起,涉及金额80余万元。
网格阵地“末梢激活”,普法治理一体推进。
将普法深度嵌入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激活治理“神经末梢”。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赋予其“普法宣传员”、“法治信息收集员”、“矛盾风险预警员”等多重职责。网格员在日常走街串巷、入户走访、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纠纷调解过程中,见缝插针地发放普法资料、解答法律咨询,实现“一员多能”,使普法宣传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一张网”内同频共振、无缝衔接。
强化“联动融合”,聚力构建普法共治大格局。
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汇聚部门联动合力。
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主动对接法庭、派出所、综合执法办等职能部门,共同压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围绕“3.15”消费者权益日、“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关键时间节点,联合策划、组织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集中法治宣传活动230余场次。通过部门间紧密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大普法”工作合力和品牌效应,有效放大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深耕“调解+普法”,源头化解筑牢防线。
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综治中心聚焦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通过整合多元共治力量,构建“精专路径+治理IP”调解矩阵,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纠纷调解格局。为发挥品牌调解示范效应,创新成立“邹和民情工作室”特色调解品牌,重点引入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银发调解员”,充分发挥其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有效织密人民调解网络。自成立以来,工作室累计受理调解案件403起,成功化解115起(其中法庭诉前调解355起,成功47起)。
邹区镇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新举措,将“八五”普法的蓝图细化为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未来,邹区镇将继续深耕细作,不断探索普法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努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邹区大地蔚然成风,为更高水平的平安邹区、法治邹区建设筑牢坚实根基,奋力谱写基层法治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