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区仲裁委员会成员单位协同处理劳动纠纷的能力,近日,钟楼区组织区仲裁委员会18家成员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及法律法规适用专题培训。此次培训聚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领域核心法律法规,系统解读法律适用要点,引导各部门明确职责边界、强化协同配合,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筑牢劳动纠纷化解防线,为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法律核心,夯实协同履职基础。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涉及多部法律法规,准确把握法律条文是各部门协同发力的前提。此次培训以“法律法规精准适用”为核心,系统梳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核心法律及规章,重点解读与机关单位协同处理纠纷密切相关的条款内容。培训中,围绕“劳动关系认定”“劳动报酬支付”“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工伤待遇核算”等高频争议事项,逐条解析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与适用范围。同时,培训特别强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中关于“跨部门协作”的条款,明确仲裁委员会与成员单位在“证据调取”“信息共享”“文书送达”等方面的法定职责,让各部门清楚“法律要求必须做什么”“如何依法配合做好”,从源头上避免因法律认知不一致导致的协作梗阻。
明确职责边界,构建协同处理框架。区仲裁委员会成员单位涵盖人社、信访、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虽分工不同,但在劳动纠纷处理中需依据法律规定形成闭环。培训结合《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细化各部门在纠纷处理全流程中的法定职责。在“调解阶段”,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基层调解组织职责”条款,明确各部门在“先行调解”中的主导作用,强调调解协议需符合法律强制性规定;在“仲裁阶段”,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明确人社部门仲裁院的居中裁决地位,以及其他成员单位“协助调查取证”“提供企业基本信息”的法定义务;在“执行阶段”,结合《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说明各部门在“协助落实仲裁裁决”“督促企业履行义务”中的配合责任。通过法律条款与职责清单的对应解读,各部门进一步明晰“法律赋予的权限”与“必须履行的义务”,为“分工不分家、协作不越位”的协同处理模式奠定法治基础。
强化长效协同,提升法治处理效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协同的关键在于长效。”培训总结中强调,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建立三项机制:一是“法律适用会商”机制,对疑难案件中涉及的法律争议点,及时通过仲裁委员会平台开展跨部门研讨,确保法律适用统一;二是“法定职责清单”动态更新机制,结合法律法规修订,定期梳理各部门协同职责,确保履职不缺位;三是“法治能力提升”机制,将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纳入各单位年度学法计划,通过定期测试、案例研讨等方式巩固培训成果。
此次培训,既是对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法律法规的系统普及,更是对各部门协同履职的法治赋能。区仲裁委员会全体成员单位将以法律为遵循,以协同为抓手,在处理企业劳动纠纷中形成“各尽其责、相互配合、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用法治力量优化营商环境,为钟楼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朱云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