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高血压,守护血管健康 |
发布日期: 2025-05-15 来源:卫健局 浏览次数: |
高血压(血压持续≥140/90 mmHg)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它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却会悄然损害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显著增加心梗、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风险。科学管理是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高血压对人体的伤害 血管损伤: 持续升高的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变硬、变厚、形成斑块)。 靶器官受累 心脏: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绞痛、心梗。 大脑: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狭窄)增加脑出血、脑梗塞(中风)风险。 肾脏:肾小球损伤,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肾衰竭。 眼睛:视网膜血管病变,影响视力甚至致盲。 如何检测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HBPM) 比诊室测量更能反映真实血压水平,避免“白大衣高血压”(诊室高,平时正常)或“隐匿性高血压”(诊室正常,平时高)的误判。 方法: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认证过的),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测量前安静休息5分钟,坐姿,双脚平放,手臂与心脏平齐。建议连续测量7天(如早晚各一次,间隔1分钟),记录结果(排除第一天数据),计算平均值。 动态血压监测(ABPM) 由医生安排,佩戴仪器24小时自动记录血压。能评估全天血压波动、夜间血压(“非杓型”模式风险更高)和整体负荷,对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价值极大。 目标值:对于大多数成人,家庭自测血压目标应< 135/85 mmHg(诊室目标< 140/90 mmHg)。具体目标需由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如年龄、合并疾病)确定。 核心管理策略 无论是否用药,以下生活方式改变都至关重要,甚至能让部分轻度高血压患者无需用药: 1、健康饮食(DASH饮食模式) 限盐:钠盐是升压“元凶”。目标:每日< 5克盐(约1啤酒瓶盖)。警惕隐形盐(酱油、咸菜、加工食品、外卖)。 增加钾摄入:钾能拮抗钠的作用。多吃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水果(如香蕉、橙子)、薯类、豆类。 膳食结构: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适量瘦肉、禽肉、鱼,限制红肉、饱和脂肪、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 2、规律运动 类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跳舞)。 频率与时长:每周至少150分钟(如每周5天,每次30分钟),或更高强度运动75分钟。最好每天坚持。 力量训练:每周2-3次,作为补充。运动前咨询医生。 3、维持健康体重 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减轻体重(即使只减5-10%)能显著降低血压。 4、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会立刻升高血压,长期损伤血管。戒烟是保护心血管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限酒:过量饮酒升压。男性每日酒精量≤25克(≈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白酒50ml),女性减半。最好不喝。 5、管理压力与保证睡眠 长期压力、焦虑、睡眠不足(<7小时)或睡眠质量差(如睡眠呼吸暂停)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保证充足优质睡眠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足时,药物治疗是必要手段。请务必: 遵医嘱用药:医生会根据您的血压水平、合并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心衰)、年龄、药物耐受性等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单药或联合)。 用药原则:长期坚持,高血压是慢性病,绝大多数需终身服药。即使血压正常了,也不能随意停药,需遵医嘱调整;按时按量:每天固定时间服药,不漏服;定期复诊:监测血压、评估疗效、观察副作用,及时调整方案;了解副作用: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如干咳、脚踝水肿、低钾等),及时与医生沟通,勿自行处理或停药。 定期评估和长期管理 监测血压:规律家庭自测并记录。 定期体检:除了血压,还需关注血糖、血脂、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靶器官损害和控制其他心血管风险。 与医生紧密合作:建立长期随访计划,遇到问题及时咨询。 通过科学管理和医患共同努力,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能有效控制血压,大幅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享受健康生活。记住:管理血压,就是管理健康,更是管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