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街道围绕“做精老城区”核心目标,以“三访三优”专项行动为针,高质量发展为线,勾勒出高质量发展奔涌向前的生动图景:
(一)强基础,提质效,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纳入核算重点服务业营收预计完成25亿元,同比增幅12.4%;实际使用外资全年预计完成408万美元,完成率预计全区第一;新增“四上”单位预计完成23家,完成率位居全区第一;制造业投资预计完成600万元,完成率预计排名全区第二。在经济周期调整的背景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关键指标仍展现出较强韧性,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项目双进扬鞭加力。全年列入区重大项目4个,实现投资额1.02亿元,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95.12%,新世纪商城完成商业调改升级,有效振兴消费活力;中国联通云计算项目夯实区域性基建,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由漾医学(诊疗)中心引入尖端医疗设备与专家团队,填补区域高端医疗消费空白;常州少体校跳水馆暨潜游俱乐部项目如火如荼,为常州体育事业发展夯实载体基础。招引总投资2000万以上零地增效项目2个,投资2000万元重大服务业项目2个,首店首牌落户7家。街道聚焦银发经济、康养服务赛道,对接上海、南京、苏州优质企业,与乐龄汇、悦华养老等重点企业在适老化服务、康养融合等领域洽谈合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商旅融合绽放华彩。品牌塑造彰显特色,发布“荷小花”街道文商旅品牌IP,以鲜明形象提升地域辨识度,大庙弄文化中心凭借戏曲、球赛等高人气活动,跃升为文化消费新地标。活动促销矩阵引爆消费热潮,成功举办新世纪咖啡青年节、宠物友好市集等特色活动超百场;北大街“City Eat”吃货计划联动40家优质餐饮商户打造美食盛宴,吸引游客近两千人次打卡,带动销售额超千万;“老字号奇妙夜”单季营收突破860万元,参与人次超6万,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二)促更新,优环境,城区颜值内外兼修。
聚焦“存量盘活”。建立盘活利用项目库,立足城市更新和片区发展定位,系统摸排低效用地与闲置空间,为精准实施“腾笼换凤、二次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存量资源盘活取得关键突破,“沉睡”十年的原农工商超市成功“唤醒”,拟引入大橘邻里商业项目,打造一站式社区商业中心。张家弄地块城市更新有序实施,根据区“三航一弄”联动更新部署要求,全面完成片区危房住户签约,为片区整体开发打通关键环节。
聚焦“宜居品质”。在长效治理上谋突破,深入推广“阳光信托”物业模式,因地制宜制定“一区一策”实施方案,成功完成天王堂新寓、机械二村等8个小区导入,“阳光信托”物业治理品牌逐步打响。在规范治理上用实招,有序推进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完成1个小区业委会重组、2个业委会备案及1个小区换届筹备,为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奠定坚实基础。在民生实事上下功夫。紧抓超老旧电梯更新长期国债契机,搭建“部门+社区+专业”协调平台,着力化解居民意见分歧、保障施工进程,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7台,首批19台老旧电梯更新率先完工投用,全力护航第二批81台老旧电梯全面提速、早日惠民。
聚焦“精细管理”。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大整治,聚焦铁路沿线、中吴大桥下空间等重点区域,清理面积超4000平方米,完成斗巷公寓商铺店招及外立面统一改造,市容面貌全面提升。搭建“政企民互动”平台,多次召开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议事会及现场协调会,统筹推进飞龙市场及西三村周边环境整治、地铁5号线建设等工作。针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创新“疏导点+规范化”模式,联合打造芦墅里夜市、芦墅里疏导点,既规范市容秩序,又保留民生“烟火气”;系统实施林湾路规范化管理,完成路名牌及交通标识完善、道路划线等工作,让城市“里子”更实、“面子”更靓;全力保障地铁5号线万福桥站建设,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促进施工与居民需求的良性互动,保障工程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三)稳保障,兜底线,民生事业更具温度。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微空间”改造盘活社区“金边银角”,创新引入兰邻文化、同心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专业力量作为社区空间主理人参与治理,打造“兰心庭院・幸福里”等品牌,开展系列活动14场,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机械二村社区建成辖区第2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持续擦亮特色就业服务品牌。荷护托育创成省级普惠社区托育机构,有效填补区域普惠托育服务空白。
创新为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街区建设,全省首家适老化展厅落地正方汇,常州未来生活体验中心项目成功引入。“15分钟颐养生活圈”建设获新华社报道,全市首支“近邻照护”养老服务队织密关爱网络。助餐品质持续优化,开通特殊群体临时助餐码,4家“人人食堂”累计助餐近万人,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关心关爱弱势群体。打造全区唯一基层自助互助康复服务点,依托益智园实行“四位一体”服务,常年温情照料残疾人28名,有效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强化居住保障,统筹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三居”关爱行动与困难家庭基础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惠及30户困难对象。关爱困境儿童,构建“机制+活动+救助”帮扶体系,动态跟踪41名困境儿童成长情况,“荷暖少年”主题关爱活动举办65场,呵护幼苗茁壮成长。
(四)防风险,保稳定,平安底线织密筑牢。
网格管理持续深化。落实“三访三优”专项行动要求,推动干部下沉网格,“四必到五必访”精准掌握民情,今年以来累计走访居民2.5万户,收集9大类问题共942个,依托“任务+清单”模式化解931个,95%的民生问题在网格内化解。完善分级闭环的协同处置机制,涉及物管矛盾等跨部门疑难复杂问题,由党政主要领导定期牵头召开重点问题闭环督办会,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动态调整问题清单,推动难题顺利解决。
矛盾化解成效明显。着力构建分层级、全链条的治理体系,取得显著成效。12345政务服务热线切实发挥“前端防线”作用,依托“热线+网格”工作模式,全年受理工单1635件,满意率领跑全区,高达98.85%,及时化解95.3%的日常纠纷,同时动态监测矛盾热点,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针对热线反映的突出问题及历史遗留难题,街道启动重点攻坚机制,年内化解信访积案2件,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58件,全年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在区住建、公安、政法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玉隆花园物业交接平稳完成,重要时间节点辖区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安全监管全面加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五个一”活动,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累计检查企业10500余家次,督整问题隐患1350余条。聚焦关键岗位、重点人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培训”,覆盖企业1400余家;紧扣早期处置、应急疏散,组织开展消防应急演练90余次,不断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五)强党建,转作风,干事合力广泛凝聚。
夯实基层堡垒。聚焦服务中心,围绕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大行动”,将街道重大课题、重点任务转化为16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暖心党建项目,确保“中心在哪,党建就到哪”,相关经验获江苏先锋、《党的生活》报道。健全完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高标准落实“两个覆盖”集中攻坚,重点企业、重点楼宇实现党组织、党的工作全面覆盖,相关做法获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现场调研肯定。围绕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打造“荷睦”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创建“荷你同行”服务品牌,通过政企联合、市-区-街三级联动,协同打造全市首个外卖人才联合服务空间。累计开展骑手培训400余场,覆盖新就业群体14000余人次,相关做法获常州日报、光明网等报道。
淬炼干部队伍。坚持“督事”与“察人”有机结合,通过一线调研、履职跟踪,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不断优化队伍功能布局。提拔“老黄牛”式干部2名,新启用95后年轻干部2名;优化社区“两委”结构,调整“两委”36人,促进成员在性格、能力、气质等方面互补融合,初步形成“80后领头、85后骨干、90后出彩”的梯队格局。强化干部培养,出台全新“荷花学苑”实施方案,依托“部门点单、组织接单”模式,累计推出云端微课51期,开展专题授课7次,覆盖培训600余人次。
抓牢意识形态。强化理论武装,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制度,开展中心组学习11次、专题学习9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稳妥处置网络舆情11起。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开展“家门口”公益集市,累计组织志愿服务30余场,惠及群众4000余人。紧扣亮点工作,在主流媒体刊发报道180余篇。构建多元宣传矩阵,精心开设《浸润老城厢》等三大专栏,开展道德讲堂2场,培养5名青年宣讲员参与钟楼理论宣讲脱口秀,生动讲好荷花故事。扎实开展统战工作,组织孟宪民院士子女“寻根之旅”活动,增强统战聚力实效。
从严管党治党。扎实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问题查摆整改与为民服务、隐患排查、环境整治等结合,有效推动“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相关做法获市委书记王剑锋现场调研肯定。构建“日常监督+节点监督+专项监督”三维模式,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工作人员作风问题,累计批评教育1人、谈话提醒2人;节日期间开展作风建设督查7轮次;立案处置涉及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类问题线索14件。加强廉洁教育,召开警示教育大会2次、纪律作风建设大会1次,举办各类廉洁主题活动22场,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此外,人大、政协、工会、团工委、人武、退役军人、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