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基层信息>>北港街道>>内容
“以前下班回来就跟打仗一样,停车位就那么几个,不靠抢根本不行。改造之后,现在哪怕回来晚了都能找到车位,不用再为了停车提心吊胆,幸福感真的提升了很多。”家住北港街道金玉苑小区的陈先生欣喜地表示。
钟楼区北港街道下辖的星港花园、运河花园、金玉苑等7个安置房小区开发较早、配套不完善,曾因车位供需失衡、外来车辆挤占、管理无序等问题,成为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民生痛点。为此,北港街道立足党建引领,强化“居民自治”与“长治长效”双向赋能,成功实现从“车位争夺”到“文明共享”的转变。
近日,随着金玉苑小区智能道闸缓缓落下,北港街道率先完成辖区所有安置房小区落闸管理,这场始于2019年的停车位“革命”顺利完成,其背后是基层治理以“绣花功夫”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
一、以党建引领为本,上下贯通提升治理准度。
“这几辆外来车辆长期停在楼下,我们回来都没地方停!”“我们一直都没交过停车费,就怕交了钱,回来依旧没有车位停。”面对落闸收费,街道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安置房小区居民对收费管理的不理解。
面对小区停车困局,街道党工委坚持系统谋划,强化街社格三级联动,将安置房小区封闭管理、落闸收费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编制《标准化流程规范》,明确“调研摸底、形成议题、跑票公示、联席讨论、改造推进、抽签分配、正式落闸”具体步骤,紧盯时间节点,加强统筹调度,以全域“一盘棋”落子治理“关键处”。各社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牵头形成与居委会、物管会、民警、物业等多方联动的“五位一体”共治模式,全面摸排居民需求、矛盾来源、车位资源,清理“僵尸车”和消防通道占用,以“三摸两清”切实掌握一线实情。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员骨干深入开展“红先锋、亮身份”行动,带头自查不规范停车行为、清理自家占用车位杂物,认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门岗值守等先锋岗位,针对居民顾虑,采取上门入户、楼栋包干、共商共议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做好解释工作,实现停车收费初步方案居民知晓率100%、支持率超过80%,为下一步工作推进打下扎实基础。
二、以居民参与为要,聚智聚力提升治理精度。
面对小区问题复杂、居民需求不尽相同的实际情况,北港街道党工委坚持用群众智慧、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居民群众争当社区“主理人”、改造“话事人”,进一步用好梧桐树下议事厅、民意小黑板、最美庭院等议事平台,提出了“停车位改造”“机非分离”“分类收费”等金点子30余条,并与街道建管、综治、行政执法等部门,消防、设计院等施工单位召开联席会议20余场,形成“一个问题一个举措,一个小区一套方案”,真正使落闸管理“落”到居民心坎上。
一案定,诸事行,为确保改造工程落实有力有序,党员骨干带头、居民群众参与,组成了“停安梧桐”“安泊星港”等多支志愿巡逻队,创新“三查三访”工作法:早查施工进度,午查安全规范,晚查民生影响;访重点居民纾解争议矛盾,访施工队伍提升施工效率,访街道部门合力难点攻坚,提出设置“静音时段”,绿化带“改造补植”等多个细致入微的举措建议。此外,志愿者还充分发挥“熟人优势”,化身“流动监督员”“流动调解员”,帮助有固定车位的居民“对号入座”、引导无固定车位的车辆有序停放,带动更多居民文明停车,畅通回家幸福路。
三、以安居惠民为用,深化服务提升治理效度。
从“停车难”到“停得好”,这场民生突围背后,是北港多个安置小区的“蝶变重生”。近年来,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工作理念,安置房小区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双管齐下,以重新规划小区路网、开发边角部位、盘整受损绿化等方式增设停车位近2500个,整合商业街店铺车位等外部车位资源,设置“潮汐车位”200余个,极大扭转了小区车位管理的被动局面。将停车治理与环境提升、安全保障相结合,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近9000平方米,改造公共休闲空间70处,同步对百余个楼道进行私拉乱接清理和弱电改造,完成小区门岗提档升级,全面保障安居乐居、文明出行有实效、见长效。
同时,街道坚持用数智破解安置小区“治理密码”,与百度大数据中心、南京大学等企业、高校深度合作,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AI+社区”智治平台,安装智能监控探头1230个、人脸识别系统151套、车牌识别系统50套、智能充电桩超5300个,实现“并入网格、接入监控、融入技术、疏通瓶颈、跨界协同”的智慧化管理,推动安置小区由传统管理向“预知预警”转型。
从“抢车位”到“有车位”再到“文明停”,这场停车位“革命”是北港深耕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它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的燃眉之急,更重塑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未来,北港街道将围绕全区党建引领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全面提质“五大行动”,结合安置房物业到期选聘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安置房小区物业改革,完善物业管理服务考核体系,深化人居环境微治理,让1.23万户居民生活品质“持续跃升”。(闻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