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高能级科创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萧山路径” | |||||
发布日期: 2025-09-01 来源:科技局 浏览次数: | |||||
自2018年起,萧山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始终把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链接重大创新要素的“主阵地”,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和湘湖实验室等六大高能级科创平台,搭建46个二级科研子平台,落地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杭州中心,同步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层次载体,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在读硕博研究生6100余人,有效填补区域内高校科研资源的缺口,以教科人融合贯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7年来,萧山区R&D经费投入总量从46.28亿元增长至87.05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从2.57%增长至3.9%),杭州市A—E类高层次人才从437人扩大至14828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42.43%提高至69.07%,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创新萧山的实践路径。 立足长期发展,构建“放管结合”的平台管理机制。出台关于推动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科创平台实行放管结合、分类指导、多维评价、多元支持的管理模式,推行既重建设更重项目、既重研发更重转化、既需输血更要造血的制度性改革。一是凝聚“共同体”建设理念。破解人才引育留用、科研协同攻关、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培育孵化等方面堵点,打破高校主导下“学科封闭、行政化管理”传统模式,根据平台特点在组织架构、研究方向、职能设置、管理模式等方面赋予充分的自主管理权限,形成地方政府与高校院所、企业共谋发展战略、共享发展成果的命运共同体。二是强化差异化绩效考核。围绕成果转化、产业带动、投入产出等方向,结合科创平台不同特点开展个性化、差异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支持、资源配置挂钩,激发科创平台发展活力。建立财政资金与自筹经费配套机制,鼓励社会多元投入,将市场化能力作为平台可持续发展及后续支持依据,各平台累计争取横纵向经费16.7亿元,逐步形成“地方投入—院校赋能—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三是构建协同化管理机制。建立高校、政府与平台互为支持的协同管理机制,推动平台建立“项目经理”“准入退出”“拨投结合”等制度,“去行政化”提升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效率,实现政产学研一体联动。萧山区委组织部选派14名区管及科级干部到平台挂职,平台累计派出25人赴各级政府部门挂职,打通双向沟通渠道。 围绕人才引育,探索平台牵引的人才流动共享机制。聚焦人才“引不进、流不动、育不好”等突出问题,小步快跑、先行先试,推进人才引育系统集成与全链改革。一是畅通人才流动路径。建设区级人才院“编制池”,从全区事业编制中确定30个编制予以周转保障,实行专编专用、动态管理,有效解决高层次人才编制身份缺失的流动顾虑。建立全时双聘人才认定管理机制,对经审定的高校全时双聘人才,可不受社保、户籍、人事关系等限制,享受萧山区购租房补贴、生活津贴等人才政策,目前已征集申报人才14人。二是推行人才共享机制。探索“身份在平台、贡献在企业”人才使用机制,支持平台选派博士后、技术骨干、科研团队到企业开展驻点式合作研究,解决企业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产品优化等痛点难点问题。目前,各平台已累计选派115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服务工作,15人被企业选聘为“科技副总”。三是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支持高校与平台联合开展硕博研究生、重点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班”,实行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双课堂”“双考核”模式,破解传统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产业脱节的痛点。如西电杭研院打破传统学科建制,专设16门企业课程,聘请企业导师360人,首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引进乌克兰焊接和表面处理领域专家团队,吸纳本土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企业职工900余人次。 聚焦赋能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的多元协同机制。坚持产业导向,将企业实际需求深度嵌入到平台的创新链条,促进创新策源与创新主体的双向奔赴。一是深化院企合作模式。支持院企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载体,打破空间藩篱,探索“企业研发总部建在平台上”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推动院企合作从传统的松散型向紧密型、融合型转变。目前,各平台累计开展科研项目1600余项,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168家。二是首创先研后付机制。针对科研创新前期投入高、产出不确定性强等特点,首创成果转化先研后付“安心宝”制度,建立企业、平台、政府、银行、保险等多方风险共担机制,激励平台切实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协同攻关的积极性。目前,已落地安心宝案例5个,撬动企业研发投入3600万元。三是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依托科创平台打造汽车电子、视觉智能、大数据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造等概念验证中心5个,建设集成电路、合成生物等中试平台6个,开放共享仪器设备427台,培育区级技术经纪人300余人,孵化企业320多家,融资26亿元,逐步实现科创平台从“资源集聚”向“产业赋能”的迭代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