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民互动>>意见征集>>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号)、《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市监反垄规〔2021〕2号),现将《产业科创生态建设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公示期为30天(2025年6月9日—2025年7月8日)。如对该实施办法有意见和建议,请在公示期内向以下部门提出意见。
联系人:郭峰
联系电话:0519-88890745
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星港路88号钟楼区政府746办公室
附件:《产业科创生态建设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产业科创生态建设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围绕资本、科研平台、人才、企业、高标准孵化器等,以前瞻视角、系统思维积极推进符合钟楼发展实际、彰显钟楼区域特色的产业科创生态建设,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要指示,围绕“三区并进”战略布局,坚持专业引领、市场导向、全域协同,系统推进资本赋能、平台强基、人才引育、企业提能、孵化器建设五大核心任务,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一体化、一张网、全生态的“五位一体”产业科创生态体系。
二、主要目标
1. 统筹高效能资本:发挥“基金+”资源整合优势,着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科创生态服务体系,形成“国资引导基金+多元社会资本+科创金融工具”的多元化资本支持网络。至2030年组建或参投基金5支以上,投资科创项目超20个,并联动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为20家以上科技初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 打造高层次科创平台: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探索形成“雁阵式创新”钟楼模式,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至2030年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以上,省级科研平台15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全面覆盖重点产业领域。
3. 引育高精尖人才:打造“聚才”强磁场、“智汇”新高地,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服务优化等系统集成创新,着力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至2030年引进领军人才、团队总数超150个。
4. 扶持高能级企业:突出产业生态“建圈”、推进重点产业“强链”,加大对高能级企业的引育力度,吸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核心企业布局钟楼。至2030年培育科小超620家,有效高企突破570家,依托企业建设各级科创平台60个。
5. 打造高标准孵化器:围绕培育“科创核爆点”,在孵化器功能定位、战略布局、建设路径和扶持方式等方面打通梗阻,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至2030年创成省标杆、国家卓越级孵化器5个,20个优质在孵项目进入加速器阶段。
三、重点任务
(一)资本赋能:构建多层次科创金融生态
1. 建立完善硬科技基金矩阵。依托钟楼科创母基金、战新母基金等,主动对接省属、市属国企及内外资社会化资本,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等重点领域推进产业投资类、创业投资类基金组建,发挥好区科小基金的引导作用,构建覆盖种子、天使、VC、PE阶段的完整基金支持体系。成立由龙头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等组成的区战新产业母基金战略咨询委员会,对母基金长期战略、发展方向、团队建设、投资决策等提出科学指导和咨询建议,主动联动优质投资机构、各类协会等,广泛链接资源,构建高能级科创朋友圈。(责任单位:区政府办、科技局、财政局,钟金控)
2. 形成多元化金融支持方案。加强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钟楼科创项目订制“科创贷”“投贷联动”等金融产品,围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用好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组合拳,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方案。(责任单位:区政府办、财政局,钟金控)
(二)平台强基: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枢纽
3. 加强高校院所合作力度。依托常州新型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技术转移(常州)中心、浙江大学-钟楼高新区联合创新中心等共建平台,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官”作用,深化与一流高校的合作,主动对接中科院下属科研机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开展差异化、多元化合作,实现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与钟楼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在钟楼落地转化。(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钟金控)
4. 有力有序开展国别合作。以新加坡伯恩施特氢燃料电池项目落地以及与淡马锡旗下毅峰资本的基金合作为契机,加快推进中新氢能产业科创中心、新加坡离岸投资中心、离岸孵化中心等的建设,发挥好“中新(常州)ESR国际现代产业园”的示范载体作用,靠前承接新加坡“向外”发展的科创、人才项目。以中欧(钟楼)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桥头堡,积极对接奥地利、德国等欧洲国家在数字经济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产业资源。(责任单位:经开区、高新区、五星街道,区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钟金控)
(三)人才引育: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5. 靶向引才聚力聚焦。围绕区域产业体系编制引才图谱,全面梳理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需求,滚动编制技术攻关清单和人才招引目录,开展靶向引才。用好“双岗互聘”等弹性引才用才机制,推动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与重点企业、科创平台之间柔性流动。(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人社局,钟金控)
6. 人才礼遇优化生态。组建区高层次人才协会,提供人才礼遇服务,帮助各类人才解决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体检就医、文化休闲、法律服务等“关键小事”,常态化提供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成长服务,推动各类创业辅导、案例分享、路演对接、贷款帮扶等活动走进人才公寓,打造具有钟楼特色的引才IP。(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教育局、司法局、人社局、住建局、卫健局,团区委,新运集团、钟金控)
(四)企业提能: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
7. 加强央地对接,聚合战略创新资源。聚焦中海油常州涂料院国家级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煤科工常州研究院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工业控制研究室(分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全力协调保障,赋能企业向上打造公用产业平台,孵化优质科技项目。紧盯常州东智变压器、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央企在区优质资源,围绕输变电、人形机器人等产业领域,争取总部资源支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科技局、工信局)
8. 坚持梯度发展,深化产业科技创新融合。支持精研科技(300709.SZ)、联检科技(301115.SZ)、格力博(301260.SZ)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孵化器创新平台,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检验检测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持续高新发展。关注区专精特新企业群发展与需求,通过龙头企业牵引、公共平台赋能、“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企业科创水平。(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工信局)
9. 突出用才主体,全面支持企业引才用才。发挥猎头公司、人力资源机构的专业优势,探索“政府+猎头”引才机制,帮助企业更好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发挥殷村职教小镇资源优势,推动校企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开展生产性见习实训,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由“工”变“匠”,助力科创。(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人社局,总工会)
(五)孵化器建设:形成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10. 坚持开放性推动孵化平台建设。携手常州科教城,依托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围绕工业垂类AI模型、工业机器人多智能体、AI视觉攻关等重点领域搭建公共平台,赋能AI Native企业。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常州基地、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医工交叉成果转化基地,搭建以数字健康实验室为物理载体的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运营体系。发挥龙头企业概念验证、样机试制与商业可行性验证能力,集成工业仿真平台、精密检测设备等资源,提供工艺优化、小试等服务,搭建具有区域开放属性的技术平台。(责任单位:经开区,区科技局、工信局,钟金控)
11. 锚定专业化推动垂类梯度培育。以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钟楼高新区核心区为主承载,以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成生物AI研究院、精研科技孵化器等为牵引,针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合成生物等细分领域,打造垂直产业科创生态圈。推动重点孵化器与高校院所、行业龙头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高校专利定向转化、龙头企业定向孵化等模式,实现创新要素精准配置。(责任单位:经开区、高新区,区科技局、工信局,钟金控)
12. 探索新模式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在钟金控体系内组建孵化器运营公司,探索与国内头部孵化器运营机构开展合作,与区内社会资本运营管理的孵化器等开展密切联动,为硬科技初创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辅导、市场拓展、投资融资、管理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积极关注新创业形态,推动算力的优化供给和数据的开放运用,努力使钟楼成为AI Agent创新应用高地。(责任单位:经开区、高新区,区科技局、数据局,钟金控)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总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板块、相关职能部门、国有企业广泛参与的产业科创生态建设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度、交流信息、推动工作。组建全区科技孵化器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钟金控孵化器运营公司,配合区职能部门做好孵化器考核、品牌体系建设、科创资源共享整合等重点事务,形成赋能科创的广泛合力。
(二)强化要素支持。全方位强化加强要素保障,在政策与资金方面协同发力。围绕企业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优化政策供给。深化政银企对接,拓宽资金来源,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加大对产业科创生态建设软硬件支撑,积极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机制。
(三)加强指导督导。建立联席会议学习调研机制,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产业科创的工作部署,加强对沪深杭等地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产业科创生态建设任务精准分解,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期限。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综合运用实地调研、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进度,发现问题即刻督促整改。
附件
钟楼区产业科创生态建设方案任务清单
序号
重点任务
任务分解
完成时间
责任部门
一、资本赋能:构建多层次科创金融生态
1
建立完善硬科技基金矩阵
组建区战新母基金。
7月底前
钟金控
2
完成区科小基金设立、出资及项目投放。
12月底前
区科技局,钟金控
3
组建区战新母基金战略咨询委员会。
8月底前
区政府办、科技局,钟金控
4
形成多元化金融支持方案
对接金融机构,订制“科创贷”“投贷联动”等金融产品。
长期
区政府办、财政局
5
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方案。
区政府办、钟金控
二、平台强基: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枢纽
加强高校院所合作力度
主动对接中科院下属科研机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
区科技局
依托江大常研院资源,开展区域内企业产学研对接活动。
向高校派驻“技术转移官”,常态化开展驻点联络。
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财政局
有力有序开展国别合作
完成中新氢能产业科创中心场地装修改造,投入使用。
高新区
积极对接淡马锡理工、南洋理工等高校和新加坡科技局等政府机构,导入氢能领域人才、项目等资源,支撑中心建设。探索与淡马锡理工学院、新加坡科技局合作成立研发中心、测试中心、产品认证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高新区,区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
6
依托中新(常州)ESR国际现代产业园,打造中新合作示范园区。
2026年12月
经开区
7
开展钟经开与新加坡中国商会的合作交流。
9月底
8
开展中奥跨国合作:
1.2025年年底中奥(常州)科技创新中心完成装修,2026年年初正式开始运营。
2. 搭建展示平台:积极促进中奥双方企业的技术、人才、文化等方面交流,引导奥地利知名企业以及行业领先技术在中奥(常州)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展示。
3. 深化技术合作:推动两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转化与落地。
4. 加强宣传推广:积极利用媒体宣传创新中心,提升中心知名度和影响力。
区政府办、商务局,五星街道,新运集团
9
建立长期有效与海外机构或使领馆沟通机制,包括奥地利驻沪领馆、芬兰驻北京大使馆、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等,推荐可引进的欧洲项目信息15个,引进欧洲项目企业入驻约6家。推荐符合海外人才标准的博士人才至少2人进行相关政策申报。
2026年6月
五星街道、科技局、商务局
三、人才引育: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靶向引才聚力聚焦
实施“双岗互聘”等弹性引才用才机制。
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
联动各板块开展企业走访调研,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收集企业人才技术需求,编制技术攻关清单和人才招引目录。
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工信局
坚持“人才+项目”一体化引进,依托资本引才、以才引才,面向全国广泛挖掘、定向邀约优质企业,举办闭门路演、专场对接会等,推动区内上市公司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与优质科创企业、人才项目实现双向赋能。
区委人才办,区工信局、人社局,钟金控
瞄准“主导产业全覆盖、基层板块全覆盖”工作目标,按照“提档提量提质”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博士后工作体系,力争全年建成1家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站点,引进专兼职博士/后10人以上。
区人社局
架设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桥梁,组织小规模精准对接活动5场,拓宽博士招录渠道,推动企业与博士、高校合作开展“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坚。
人才礼遇优化生态
组建区高层次人才协会。
区委人才办,区人社局,经开区
开展人才公寓“青年人才成长年”活动,提质人才公寓服务。
区委人才办,区教育局、司法局、人社局、住建局、卫健局、团区委,新运集团、钟金控。
做好“青年人才双资助”等普惠性人才政策兑现发放工作。
四、企业提能: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
加强央地对接,聚合战略创新资源
加快推进中海油常州院科创园项目、西电常变特高压变压器和电抗器二期项目、江南环境环保设备产业化基地项目等央企在钟楼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建设。
区发改局
高质量推进中煤科工常州研究院与其母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就进一步拓展电气设备检测业务、非安标检测业务、矿用机电装备检测业务资质扩项建设、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落地钟楼工作。
积极培育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央地合作工作助推更多创新中心、研发中心落地钟楼。
做好《推动常州市与央企合作发展的工作方案》中钟楼区负责的6家央企领导对接及在常项目推进工作。
区工信局
坚持梯度发展,深化产业科技创新融合
引导、支持精研科技、联检科技、格力博等龙头企业建立、运营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拓展产学研合作网络牵头推进技术创新。
完成2025年“揭榜挂帅”揭榜、立项、评榜等工作,组建行业专家与技术骨干构成的评审团队,从创新性、可行性、市场前景等多维度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评审。
9月底前
突出用才主体,全面支持企业引才用才
围绕企业高精尖缺人才需求,梳理形成全区重点企业高层次人才猎聘需求清单,探索“政府+猎头”引才机制,组织5家知名猎聘机构以团购形式为重点企业提供人才推荐300人次。
区委人才办、区人社局
举办2期产教融合校企座谈会,引导校企双方在实习实训、技术开发合作、新型学徒制等方面达成合作。组织企业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促成400名青年开展就业见习。依托殷村职教小镇、钟楼工匠学院等职教资源,支持企业培养产业紧缺技能人才1500人次。
区人社局,区总工会
五、孵化器建设:形成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坚持开放性推动孵化平台建设
加强对工信部新标准孵化器认定管理的指导培训,帮助现有综合孵化器合理规划转型路线,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区级孵化器备案标准,增强载体建设储备力量。
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常州基地、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医工交叉成果转化基地,搭建以数字健康实验室为物理载体的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运营体系
2025年12月
发挥龙头企业概念验证、样机试制与商业可行性验证能力,推动资源集成,筹建面向区内创新主体的开放属性技术平台。
区科技局、工信局,钟金控
积极参加“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拓宽项目来源。
锚定专业化推动垂类梯度培育
聚焦智能网联、能源创新,联动主线科技等重点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转型升级。
发挥“大数据+”资源优势,牵头推进合成生物领域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加强在相关行业的上游研发,逐步打造以合成生物为特色的专业载体。
年内初见成效
推动中新氢能产业科创中心向高等级孵化器方向谋划建设,打造以氢能产业为特色的专业孵化器。
高新区,区科技局
对接常州智能传感谷项目,推动建设以先进传感器技术为特色的专业孵化器。
西林街道,区科技局
加强校企融合,将更多高校、平台的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导入孵化器,提高孵化体系科创含量。
10
探索新模式组建专业运营团队
组建孵化器运营公司,探索与璞悦中国、XBOTPARK等头部孵化器运营公司的合作。
11
组建全区科技孵化器联盟,统筹做好孵化器考核、品牌体系建设、科创资源共享整合等重点事务。
12
围绕单人创业家需求,打造长三角OPE数智产业创新社区,提供数据、网络、算力、场景等多维支持。
经开区,区科技局,人社局钟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