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邹区镇)、各街道社事办,局各科室:
现将《2025年全区民政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
常州市钟楼区民政局
2025年4月1日
2025年全区民政工作要点
2025年,全区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和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民政会议精神,以及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市民政局目标任务,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全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坚定政治方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筑牢理论武装根基。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学习载体作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切实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民政工作实践,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深度融合。
2.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民政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民政工作各环节、全过程,以强有力的党建引领保障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民政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关于民政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着力营造民政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找问题、寻对策,切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尤其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强化民政廉政风险防控和重点岗位监管,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推进民政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深入开展殡葬、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聚焦老有所养,倡导敬老爱老新风尚
4.提升老龄工作质效。完善区、镇(街道)老龄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各级老龄协会等涉老社会组织优势,推进老龄工作协调发展。完成7000人次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水平。发挥老知识分子、老专家、老干部、老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举办老年春晚等老年精神关爱活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紧扣重阳节、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孝老敬老活动,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5.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建成77张家庭养老床位,为185名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新增2个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改造提升2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行动,完成省定任务800户。在社区设置养老顾问站点,每个社区培养1名专(兼)职养老顾问。全力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全区养老机构通过等级评定率达92%以上。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护理员持证率。常态化打击整治养老服务诈骗,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管理,防范化解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风险。
三、完善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
6.完善救助体制机制。依托市智慧大救助平台,优化低收入人口数据共享比对、数字监测预警、监督转办推送,常态化实施重点特殊困难群体智能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强“一网统管”“一网统办”服务力度,提升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实施“冬暖夏凉”送电、“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和“慈善助医”等慈善帮扶项目,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
7.深化救助探索创新。深入推进“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探索推广“W爱驿站”、救助联盟、“四色管理”等社会救助创新实践,逐步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需求。加强社会资源链接,探索社会组织等专业服务类救助,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集中资金、链接资源,针对全区各类低收入人口、高龄独居老人中因身体原因、经济困难、语言障碍、行动不便等原因难以独自就医的对象实施“‘陪诊+服务’助困关爱行动”,提升特殊困难对象生活幸福感。
四、加强困难群体关爱,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8.优化儿童福利服务。新建1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心、3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关爱之家”),组织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实务技能培训,举办区级儿童主任技能大赛,推动基层儿童工作者队伍能力提升。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和防护网,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凝聚合力,持续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规范收养登记程序,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9.强化残障福利保障。严格执行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自然增长机制,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实现规范化精准化。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定期对残疾人两项补贴进行复核和随机抽查,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加强对镇(街道)两补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政策宣传等,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健全康复辅具租赁网络,为辖区内低收入人口提供康复辅具租赁服务。
五、厚植为民惠民理念,优化专项社会服务能力
10.抓实殡葬领域整治。持续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稳妥快速推进村级骨灰堂等殡葬设施的审批手续办理,确保服务规范便捷。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文明丧葬的新风尚。通过举办讲座、发放资料、开展咨询等多种活动,普及文明丧葬知识,引导群众树立绿色、环保、节俭的丧葬观念。
11.优化婚姻管理服务。以满足年轻人对婚姻服务的多样需求为目标,深化“为爱+1度”婚姻辅导项目,打造全市首个标准化婚姻辅导模板,探索建立以网红打卡点为载体的婚俗文明宣传阵地,合作成立婚俗文化研习工作室,探索将“非遗”产品与现代时尚婚礼相融合的新路径。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镇村响应、社会参与”婚俗改革工作体系,深化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探索形成具有钟楼特色的婚俗改革新成果。
12.提升地名管理效能。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地名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地名监督管理,落实地名标志巡检制度。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强化乡村地名服务功能作用。传承保护地名文化,推进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打造具有钟楼特征的地名文化宣传品牌。做好国家地名信息库常态化维护更新。
六、强化协同善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13.精进区划管理效能。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精神,依法规范行政区划管理。深入挖掘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切实加强传承保护利用和宣传推广。加强界线界桩管理,常态化做好边界地区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和平安边界创建等工作。
14.深化社会组织培育。深化“钟爱这里”社会组织服务品牌内涵,推进五大专项行动助力社会组织高质量、规范化发展。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僵尸社会组织清理、社会组织负责人公示等专项行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实施分层分类赋能培训,搭建社会组织展示交流平台,全面提高社会组织服务效能。利用新媒体形式,提升社会组织品牌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服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拟注册社会组织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15.优化慈善资源配置。建立完善慈善资源整合机制、对接机制,落实主动发现机制,实现网格体系全覆盖。依托社区慈善工作站建立社区慈善专项基金,持续探索“社区慈善”模式,形成全域慈善生态链。结合宣传节点,踊跃参与网络募捐活动,倡导“人人慈善”新风尚。
七、加强民政综合能力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16.深化法治民政建设。加强民政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等合法性审查,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民政数字化转型,依托“江苏智慧民政”小程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17.加强民政人才培育。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强化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举办民政系统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推动民政干部担当作为。
18.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做好民政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及绩效评价,加强民政事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公文处理、建议提案办理、保密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管理等工作。精心策划组织重大主题、重要政策、重点工作等新闻报道,讲好钟楼民政故事。紧贴民政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研究,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加强舆情监测处置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19.筑牢民政安全根基。深入开展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完成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达标建设任务,推动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加快消防避难设施建设。全面建立安全风险报告制度,坚持常态化检查制度,推动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分层分级组织养老机构负责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员、民政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培训,强化实境化应急演练,切实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0.强化信访维稳工作。全面畅通信访渠道,落实首接首办、即接即办责任制,提高初次信访一次性化解率和群众满意率,推动民政信访工作依法规范运行。用好阳光信访平台、全国民政信访信息系统,构建运转流畅的网上信访工作网络。完善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加强风险研判,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提升舆情应对的主动性与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