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常州市主城区,钟楼区始终立足基层治理实际,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红色物业”筑牢治理根基、以“阳光信托”创新治理模式,以务实举措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提升居民幸福感与基层治理效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钟楼经验”,为推动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以“红色引擎”激活小区治理新动能
钟楼区以党建引领为“源头活水”,在制度体系“落地生根”上下功夫,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完善政策措施,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2019年,钟楼区率先出台《以党建引领推进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建设实施方案》;2022年,进一步下发《关于推进“红色物业”助力社区治理创新的实施方案》,聚焦党建引领、部门监管、社区共治、党员流动等关键环节,将党建“金钥匙”嵌入小区治理制度,为基层治理赋权扩能。灵活工作机制,汇聚“全领域”治理合力。依托“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打造多元化物业“网格党群直通站”,推广“54321”群众服务机制(即5分钟内登记诉求、40分钟内现场响应、3小时解决小问题、2天内给出复杂问题方案、1周内上门回访),压实服务责任。成立区物业服务行业党委,推进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显著提升,在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自主更新等重点工作中累计成立临时党支部90余个,凝聚治理合力。探索智慧赋能,实现“全流程”公开透明。依托市级“阳光物业”平台管理,累计将209个住宅小区成功接入,完善小区信息、拓宽宣传渠道、推动线上办理,充分调动业主参与积极性,为基层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以“阳光信托”构建物业管理新范式
钟楼区精准聚焦物业管理痛点,围绕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核心要求,以“阳光信托”为创新切入点,立足当下解难题,着眼长远谋发展。融入“急难愁盼”,彰显基层治理人性内涵。通过“阳光信托”模式,一批小区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广景山庄通过资金透明化管理,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92%、应急效率提高100%;红星新村聚焦“一老一小”,提供适老化服务,清洁费收缴率从0升至75%;怡和花园协调新旧物业交接,追回业主预交费14万元;清潭花苑18幢作为散居楼与周边大型社区共享资源,实现物业费收缴率100%且“零投诉”。融入“谋篇布局”,彰显基层治理韧性品质。根据2023年《钟楼区“阳光168”三年行动方案》,分批次设定12个试点、60个、80个的导入目标,“一区一策”覆盖老旧、次新、安置、托管等多个小区类型,累计在100个小区中推广,成片式探索初显规模。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组织部、社工部、住建局、城管局、数据局、市场监管局等)及“区街指导+社区主导+业委会监督+物业公司服务”的四方联动机制,真正下好全区一盘棋。融入“发展之势”,彰显基层治理变革价值。编写了《钟楼区“信托制”物业80问》《钟楼区“信托制”物业治理模式导入全过程手册》《钟楼区“阳光信托”物业项目运行服务指引》等文件及规范化模版,为全区物业服务向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转型创造了良好基础。
以“钟楼品牌”树立基层治理新标杆
钟楼区以共治共建共享为目标,打造基层治理“钟楼样本”。坚持片区观念,贯通改造成果。结合全区“三访三优”专项行动(访居民问需求、访物企优环境、访街巷提品质),将老旧小区改造、大板房治理、城中村更新成果与后续物业管理相衔接,以摘取全国人居环境奖的永红片区为示范,辐射带动“阳光信托”典型案例集聚,真正打通与群众共享改造成果的每个环节。走好群众路线,优化矛盾化解。依托全市首个物业纠纷仲裁调处分中心、全市首个电梯加装更新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探索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联动仲裁机构、法院、司法部门与物业主管部门,形成纠纷化解合力。通过“以案促学月月谈”“业主课堂”等创新形式,提升各方治理能力。注重问题导向,强化监督评估。创新引入审计制度,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全区监察人队伍,编制监察人手册,闭环“阳光信托”全阶段指导;动员专家学者完善规范化模板,量化推广模型;制定导入小区“回头看”工作方案及评价办法,对2023-2024年导入小区开展“回头看”评估,并通过通报、约谈、落后企业退出机制等形式,强化结果运用,彰显阳光透明特质。
目前,钟楼区已有超100个住宅小区导入“阳光信托”物业治理模式,2023-2024年导入的74个小区物业矛盾纠纷率整体下降48%、小区居民知晓率和平均满意度达95%以上,全区创成省市级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示范点40个,省级宜居示范小区6个,绿色社区24个·····基层治理的“钟楼路径”已在回应民心民声、激活自治活力、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潜力,也将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钟楼答卷刻画一幅幅可观可感的民生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