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主要工作
(一)运用系统思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环境方面。2024年钟楼区PM2.5年均浓度为3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改善率排名全市第一,达有史以来最优水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上升3.5%,改善率排名全市第三。重点推进两大储油库共30个储罐全接液浮盘+高效密封改造,VOCs 年减排量约为571.2吨,为历年来钟楼区最大工程减排项目。依托恒源活性炭“危险废物小微收集项目”,建设废活性炭处置和综合再生利用基地。钟楼经济开发区新闸科技工业园成为常州市首个、江苏省第三个按国际标准PAS2060认证的“碳中和园区”。配合上级部门成功举办全国低碳日活动。专题打造“上书房社区”全国绿色低碳系列典型案例,为全省首个,社区书记作为全国代表在全国低碳日活动上发言。局主要负责人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向世界分享常州“新能源之都”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水环境方面。三个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其中两个断面达Ⅱ类。9个水环境质量市控断面优Ⅲ比例100%。统筹推进119平方公里、覆盖全区81.7%国土面积的35个污染排放控制区溯源排查,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河流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问题、任务、项目和责任“四个清单”,为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圆满收官和 “十五五”规划编制出台提供坚实基础。土壤环境方面。全区土壤污染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二)突出规划引领,提升生态建设水平。继续突出《常州市钟楼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3-2030 年)》《钟楼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钟楼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的统筹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相继推出京杭运河钟楼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4个口袋公园等公共生态产品。推进五星实验小学申报国际生态学校蓝旗荣誉,荆川、泰村两村创成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首次申报成功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全市首个以城市绿地公园为核心的荷园鸟类观测站创新采用AI识别系统,识别鸟类已由几十种增至一千余种,观测到的鸟种呈倍增之势。持续加大向上资金争取力度,已申报山水林田湖草沙、环滆湖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两大油库储罐浮盘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做好服务保障,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市率先与省厅二专办常州监察室共同打造“探索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今年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及污染协同控制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科技帮扶活动,有效解决了企业在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出台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若干措施,经市局转发在全市推广。推进执法监管柔性化,彰显执法温度。《新华日报》、《中国环境》、“江苏生态环境”、“今日钟楼”微信公众号刊登相关新闻报道,社 会反响良好。
二、2025年关键举措
总体思路是:全面做好“十四五”收官工作,积极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推进美丽钟楼建设为主题,聚焦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深入实施“3211”工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3211”工程具体为:
(一)以“三个强力推动”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美丽钟楼
一是强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大气方面:充分研判明年大气开局形势,坚持“开局即冲刺”。深入开展钟楼站点周边重点区域微环境整治,做好1公里范围内7个“收尾”工地扬尘治理、宝龙餐饮集中区油烟整治等工作。强化大气专班运行机制,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运用科技手段,快速处置异常情况。优化扬尘快速响应机制,构建区、镇、社区三级处置网络。以铸造、涂装、灯具等行业为重点领域,推进工业污染源排放深度治理。启动全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查整治,引导鼓励使用新能源。打造国光文化产业园等餐饮油烟示范街区。加强大数据分析和执法监管,巩固第三方机动车检测机构及环境监测机构整治成果。水方面:严格对照省、市关于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部署要求,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协同。在溯源基础上,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纳入区政府投资项目,争取特别国债、政府债、EOD、太湖资金等资金保障措施,力争尽快施工。加强覆盖“空白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推进工业污水管网、邹区污水跨运河传输工程等。尽快完成凌家塘区域等问题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断面周边引清济浜、超磁净化、蓄水优化、高效湿地等创新治理举措。加强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监测和执法。土壤方面:开展重点监管单位及优先监管地块监测,加强高风险遗留地块风险管控。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深入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行动。二是强力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钟楼建设。充分引入上级资源,探索良法善治、激励有效、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多元参与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广EOD、REITs等,进一步争取新融资模式支持。坚持数字赋能,运用遥感反演、多源数据融合、云服务等,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智慧监测、智慧执法、智慧协同体系。持续推进“双碳”行动,打造钟楼经济开发区(近)零碳园区。强化排污许可管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三是强力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制定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推动问题整改。集中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生态环境问题。做好“危污乱散低”三年行动计划收尾工作,开展邹区灯具集群整治,推进钟楼涂料集聚区建设。同时,巩固“危污乱散低”两年以来的成效,落实长效监管,并充分评估提炼整治成效,讲好钟楼“危污乱散低”治理故事。
(二)以“二个持续巩固”为落脚点,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一是持续巩固并拓展生态文明创建成果。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谋划大运河保护工作亮点,统筹推进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提升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的滨河景观品质。推动邹区镇争创“两山”实践基地,谋划殷杏泰生态亮点。充分利用鸟类观测系统,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全力争取EOD、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项目资金和激励政策支持。构筑生态文化精品创作高地,传承大运河生态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钟楼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二是持续巩固并提高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用好“探索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以及与区工商联共建的钟楼区生态环境服务站,对企业需求进行跟踪服务。推进 “招推服”一体化改革,成立暖企服务工作组。深入推广“环保贷”,“环保担”,为优质企业及项目提供更多绿色金融产品。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通过危污乱散低整治、片区治理、污染减排,腾出更多总量,留住更优项目。从事前普法宣传,到事中帮扶指导,到事后信用修复,打造“文明、规范、有温度”执法环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进企业合规建设。
(三)以“守住一条底线”为关键点,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一是坚持精准科学执法。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走航车、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运用线上与线下、前台与后台、必查与选查等执法模式,以高压态势震慑违法违规企业,确保全区环保形势稳定。二是运用枫桥经验,通过领导接访、带案下访,包案化解重大环境信访问题。三是推进 “强基提能”三年行动,进一步发挥“以空间换时间”的“南阳实践”经验作用,提升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建立 “一张网”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以“一个重点突破”为切入点,打造更强铁军队伍
探索党建业务融合新路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建设“四强”党支部为契机,全面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建好市级机关“书记工作室”,深化拓展服务功能,提炼工作方法,打造战斗堡垒。持续擦亮“钟环铁军”党建品牌。坚持“严”字当头,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融入治污攻坚各条战线。依托“青学青思 学用相长”青年学习平台、铁军讲堂等载体,全面提升队伍水平。制定“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年”行动方案,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持续营造攻坚克难、争先出彩的浓厚氛围,让大家肯干、敢干、会干,全面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