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卫健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延续医疗集团的发展基础,以“强基层”为主题,以“体系重构”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党建领航,固本培元谱新篇。思想引领深植厚培。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锤炼,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系统宣传报道,区政府网站报道102篇,“钟楼健康e家”微信公众号发稿84篇,阅读量5.5万人次,3篇报道被学习强国平台录用,16篇新闻被常州日报等市级以上融媒纸媒报道,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精神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全面部署。制定《关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钟楼区卫生健康局关于集中整治违规吃喝的工作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严肃整治违规吃喝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开展专题学习5次,组织实地警示教育1次、分专题交流研讨2次、典型案例分析2次、专题党课2次。推动全系统党员干部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担当作为,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巡察整改笃行求实。坚持把巡察整改工作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卫健系统发展的重要抓手,严格对照巡察整改要求,对标对表,逐一销账,将巡察整改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一体推进,已顺利完成巡察整改办结工作,有力推动全体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持续向好,展现良好工作形象。
(二)医改攻坚,纵深推进启新卷。集团改革提质增效。持续抓好医疗集团精细化管理,突出降本增效及绩效激励,每季度召开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分析会,针对性分析各机构运行情况,从人力成本、收支情况、专科建设等方面精准切脉,为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人才引育蓄力前行,优化调整系统内干部队伍结构,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完成干部调整,共涉及干部24名,其中新提拔干部5名、兼任干部2名、交流干部9名、梯队培养干部3名、免职干部5名;完成新一轮下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84名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农村订单招聘工作;延续卫健系统“青蓝干部”培养计划,坚持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要求,遴选5名年轻骨干到局机关动态管理持续培养。
(三)服务提质,惠民利民创新绩。医疗服务攀新高。与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区域型医联体协议,通过专科共建、联合病房等形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专家坐诊、交流培训、互联网诊疗等多种形式,推动与钟楼卫健人才共育、学科共促、技术共通、服务共链。利用医联体和特色专科共建,目前新增专家工作室1个(永红中心与二院共建皮肤科)。公卫服务增效能。研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工时标准及项目绩效评价方案(2025版)》,有效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规范开展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累计建档624692份,建档率达93.45%,慢性病健康管理更规范,截至5月底,管理高血压患者67914人(完成全年任务数102%),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23532人(完成全年任务数99%)。全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团队72个,全人群签约率达到25%(完成全年任务数58%),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55.4%(完成全年任务数70%),七类特殊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2.4%(完成全年任务数90%),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完成37384人,体检率达35.2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提升到 4.43%,较上年度同期上升 3.22%;组织完成第五批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已培训65名全科医生、16名乡村医生和94名护理人员。妇幼服务强保障。依托常州市妇幼保健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提升钟楼区孕前筛查、孕期保健、产后康复全周期服务水平;重点推进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项目,积极与有关部门联动,组织医疗机构开设专场,属地机构点对点服务对应中学18家,截止2025年6月,接种首针HPV共1043剂次,目标完成率104%;落实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打造“常有善育”名片,钟楼区积极开展生殖健康“好孕行动”辅助生殖、卵泡监测等工作,完成助力10户家庭开展辅助生殖,完成472人次卵泡监测。中医药服务显特色。永红、新闸、西林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常州市中医院建立专科共建型医联体,市中医院每周派驻专家开展专病门诊服务;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4对中医药传承人才;创新开展“岐黄校园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百市千县”中医药惠民夜市等特色活动8场次,举办健康巡讲和专家义诊5场,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通过医联体共建、人才培养、文化推广“三位一体”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
(四)发展提速,蓄势聚能拓新局。招引项目求实效。用活用好公卫中心载体,奠定大健康产业园创建基础,联合合成生物AI研究院孵化AI+医疗产业,构建“基业+基金+基地”专业化生态,携手北医三院、市妇幼保健院,探索“医产学研”战略合作。完成部分项目初步选址论证和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开通市级医院号源通道,积极探索分级诊疗、共享上级优质资源。推动检验云平台接入工作,以实现医疗机构间临床检验结果的线上共享互认为目标,着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促进合理检查检验;全区公立医疗机构进行PACS系统(影像信息系统)切换,实现胶片的即存即取、即用即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就医便利度。
(五)网底筑牢,强基固本跃新阶。筑牢安全生产红线。健全责任体系,印发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各级职责;开展专项整治,推进春季“五个一”行动,重点排查消防设施、医疗设备、危化品等关键领域,建立隐患台账并限期整改;强化节点防控,在清明、五一等敏感时段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和风险报告制度;深化教育培训,召开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安全工作会议,组织70余名负责人观看警示教育片并开展专题培训,各机构累计开展安全生产警示会287场次,覆盖2981人次,全面提升安全意识。通过系统化防控,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守好医疗安全底线。调整完善区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设立医疗、病案、护理、院感4个专项小组,制定全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及评价指标;开展医疗机构殡葬领域专项督查6次,重点针对医疗文书的规范性、制度修订情况,提出整改措施6项,整改完成率100%;印发《钟楼区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工作制度(试行)》,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强化综合监督防线。完善制度体系,对标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健全卫生健康法治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开展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强化职业健康监管,完成1167家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审核通过率100%;创新宣传形式,联合医院、企业等开展“职业病宣传周”活动,举办健康集市、主题宣讲4场,服务23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四是严格执法办案,100%办结移交线索12起,立案3起,行政处罚6万元。通过法治化、规范化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检验区域医疗集团改革阶段成效的关键之年,更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实干争先之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整合,产业赋能。加强科技、工信、财政、卫生等多部门协同,升级医疗健康产业生态,集聚发展动能。打造产业聚合平台。以公共卫生中心为核心载体,整合AI研究院的技术研发优势与金控集团的资本运作能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产业协同平台;做好项目市场调研及准入评估,重点布局数智医疗、大健康产业等前沿领域,以“场地+资金+政策”组合式支持企业入驻。深化医产学研合作。与国内顶尖医学院校建立“临床问题-科研攻关-产品开发-临床应用”的闭环创新体系,建设医疗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器,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产品注册的全周期服务,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转化落地积极性。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进诊疗数据、公卫数据、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在严格保护隐私安全前提下,搭建医疗数据开放创新平台,探索数据资产化、市场化路径,加速医疗AI企业、数据服务商等上下游产业联动。
二是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围绕成本管理、运营管理、内部控制等薄弱环节补短强弱,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红利再加码,联动医联体资源,实施分级诊疗,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家医签约增值服务,实现合理创收;建立全区“医保版”临床结算路径,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合理规范管理使用医保基金。管理提效再挖潜,围绕管理型人才、专科领军人才匮乏现状,更大力度释放薪酬政策激励效应,建立“人均贡献度-绩效达成率”全员绩效评估模式,倒逼机构建立“效益+薪酬”的自循环系统,以优绩优酬实施高层次人才、核心管理人员差异化激励;实施医疗集团运营情况动态分析和效果评价。
存量债务再清零,分类有序化解存量债务,防范长期负债风险,有序消解基层医疗机构因基本建设形成的消耗性支出;结合四大医疗集团存量资产的既有状态,动态采集“大型设备、病房床位”等核心资源工作状态,借鉴上海申康成本绩效分析平台,平衡效益和使用规划,集团内部(之间)一体化管理、科学配置、高效流通存量资源。
三是以需定向,升级服务。立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用功能升格、服务升温,赢得群众“欢心”。中医药服务更新,紧扣“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攀升”契机,开展基层巡诊、中医治未病、中医康复进社区等专项行动,着力培养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加大中药汤剂、针灸、理疗等中医药手段在病房服务中的运用场景,推动“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发展路径。银龄健康更近,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推深做实“医康佳园”,在老龄人口聚集、医疗需求较大的村(社区),将板块社区建设与卫健服务站等载体有效结合,通过“社区治理、健康照护”功能融合,在家门口解决老年群体中医药、慢性病康复等基本医疗需求;在老城厢“医康养”服务中心扩增96张康复病床,引入现代康复技术,让神经康复、运动康复等优质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触手可及”。医防融合更亲,从业务协同向人员协同并进,选派疾控公卫人才驻点四大医疗集团,领衔推进慢性病筛防、体重管理等重点项目;从“专技能力、业务成熟度、综合服务效能”等维度对妇计下沉人员实施“人岗融合”量化评价,分批次充实到四大医疗集团关键岗位,以“人融+技融”推进公卫与医疗量质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