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各项工业经济指标总体持稳中有进,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国际国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订单下滑,部分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不少工业企业产销衔接不畅,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二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民间投资预期不稳,市场主体投资意愿较为保守,新开工工业项目较少。三是外部环境剧烈动荡,随着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竞选成功提出要对中国出口产品继续加征60%关税将势必影响出口型企业发展,而“民粹主义”“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等势力抬头将对企业未来战略决策产生深远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2025年区工信局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精准服务企业为抓手,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围绕重点任务目标,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快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加大对产值10亿元以上压舱石企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支持力度,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二是强化规上企业培育。加大靶向帮扶培育力度,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摸排新建投产企业应入尽入。三是守住安全底线。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原则,梳理完善安全生产重点工业企业名录,指导督促全区工业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对照安全生产职责,完善职责清单和工作机制,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以壮大产业集群为突破,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实施特色产业集群提升计划。贯彻落实市“1028”产业体系优化政策,以输变电、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为重要抓手,推动特色集群不断壮大规模,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争创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力争“两新一智”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2025年输变电产业、汽车零部件产值双双破百亿。二是强化链主引领和产业组织创新。切实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及市场话语权的领航型企业,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链主企业“链资源、链需求”,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机制。“一链一策”牵头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加快推动输变电、农机、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向更高集群迈进。三是持续推进数字化赋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常州市钟楼区“大数据+”省级产业集群的基础优势,以数字赋能为主要抓手,虹吸带动其他特色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以企业创新发展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一是积极培育优质企业。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继续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省、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二是实施创新发展工程。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行动,采取宣传引导、培训辅导、专家指导、示范带动等措施,培育更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筛选重点企业的重点产品进行培育指导,发掘全区在研在产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成套设备积极申报首台套项目,扶持此类创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实验基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申报各类“揭榜”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创造。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合同交易,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
(四)以信息化手段为引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开展数字经济倍增行动。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力争数字经济产业营收突破480亿元。锚定AI智能等新兴领域,建立“龙头带动”思维,以微亿智造、智云天工、国光信息等智能化企业为核心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实现产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加速释放数字生产力提高更多市场占有率。二是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建设,争取再创5家省级“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在完成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应诊尽诊”的基础上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尽快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应改尽改”。三是打造一批产业智能化项目。引导鼓励企业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等进行智能化改造,筛选一批智能制造集成商、标杆企业、优秀场景、示范工厂,打造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新引擎、产业和人才聚集的新磁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星级“上云”培育工程,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0家,创成省级智能工厂1家。
(五)以加强项目建设为根基,打造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围绕全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链精准谋划项目,持续做好新建、续建项目清单动态管理,滚动实施重点项目48个,产业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攻坚项目2个。二是加强项目帮扶。重点盯紧新开工项目,挖潜续建项目,跟踪意向项目,注重全流程服务指导,分类分析,精准帮扶,不断提升重大工业项目要素保障水平,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引导项目加快投资,形成更多实物量。三是加强项目考核。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强力推进集约化发展,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点保障A类企业要素需求,运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6家以上,2025年力争培育绿色工厂国家级一家,省级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