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区工信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产业强链和数字化转型为双轮驱动,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质效提升,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成效
1.关键指标领跑全市,标杆荣誉密集涌现。工业经济彰显强劲韧性,1-5月开票销售以333.16亿元、6.4%的增速稳居全市第二。工业投资高位增长27.2%,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区域数字化建设取得里程碑突破,钟楼经开区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万兆光网试点园区。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成果丰硕,10家企业荣膺省先进级工厂称号,40%的申报成功率全市领先;规上企业智能化诊断实现395家全覆盖。优质企业培育再攀新高,专精特新企业占规上比重35.04%持续领跑全市,联检科技、中煤科工两大平台跻身全省服务机构权威榜单前十强,其中联检科技以满分拔得头筹,凸显钟楼产业生态标杆地位。
2.产业升级纵深推进,双轮驱动协同发力。工业经济底盘持续巩固,1-5月规上总产值达266.06亿元,同比增长4.7%;数字经济引擎加速轰鸣,1-4月营收146.26亿元,增速16.54%,显著领先传统产业。六大特色产业链齐头并进,新型电力装备产业以21.0%增速强势领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6.21%表现亮眼;新材料(55.72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21.18亿元)、农机装备(39.56亿元)、高端装备(36.30亿元)四大集群稳步壮大。龙头集聚效应日益凸显,105家亿元企业贡献超八成(81.27%)规上产值。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腾奇电力等16家企业项目入选市级节能技改库,13家企业竞逐绿色工厂、5家布局近零碳工厂,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3.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难点攻坚靶向突破。企业梯度培育枝繁叶茂。创新型中小企业达379家,较去年净增101家;专精特新企业总数攀升至144家,中科摩通获中央财政重点小巨人支持,格瑞海思等14家企业斩获“重点省专”资质,21家国家级小巨人申报企业(含6家复核)构筑创新主力军。技术创新成果竞相迸发。格瑞海思等13家企业17个产品获省级“两新”认证,美能特等8家企业10个产品入选常州市创新名录;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3家、市级3家);西电等9家企业申报16项“三首两新”项目,技术储备持续充盈。发展堵点精准疏通。恩都法、西电变压器国家级技改申报稳步推进,裕兴薄膜、东风农机市级项目完成评审;创新要素高效整合,20家重点企业月度监测机制高效运行,4名专家入库市工信局智库,22位精英加入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智力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二、当前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宏观市场环境与企业信心承压复杂叠加。受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及预期转弱影响,部分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存在“不敢投、不愿投”的观望情绪。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消费引擎拉动作用有限,叠加要素成本上升、部分领域竞争加剧等因素,市场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对企业扩大投资、转型升级形成现实制约。
2.工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项目储备出现断层。1-5月全区42个重点存量项目已超前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48.89%%(14.30亿元),而储备项目缩水为11个,计划投资额仅7.25亿元;下半年仅2个新增用地项目(创开、劲旅新能源)且开工延迟至9-10月,年内贡献有限。存量项目透支与增量补充不足的矛盾,使当前高增速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3.重点特色产业行业级平台缺失。钟楼区虽培育了微亿智造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但平台多聚焦企业级应用,缺乏覆盖区域重点产业(如电力装备、新材料)的共性技术平台,制约了跨企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制造。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立柱架梁—构建“3312”现代产业新体系。紧扣区委、区政府战略部署,加速推进“3312”产业体系落地。系统开展产业链深度普查,建立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与新型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的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双库”,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实施“一链一策”强链工程,聚焦产业链断点堵点,在龙头培育(新增10亿级企业2家)、智改数转(覆盖中小企业50家)等领域靶向发力。强化数字经济特色引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升级,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构建“3312”四梁八柱,全面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
2.雁阵培育—打造“1630”企业成长梯队。以“六大行动”为牵引,构建头部引领、梯队协同的企业雁阵。壮大头部企业方阵,围绕输变电、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通过资本赋能(设立专项基金)、技术改造(推动10个重点技改项目)、链式对接(举办产业链活动6场)三大举措,加速培育百亿级企业储备力量。激活高成长企业动能,聚焦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建立梯度培育库,遴选20家潜力企业,“一企一策”提供技术创新(新增发明专利30项)、市场拓展(组织参展广交会等3场)支持,确保全年培育5亿级企业2家、3亿级5家、1亿级10家。夯实规上企业根基,完善“小升规”培育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减免税费超千万元)与精准服务(专员包联30家企业),力争下半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突破小巨人招引瓶颈,瞄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领域,定向引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加速形成新增量。
3.数智赋能—实施三大筑基工程。标杆引领工程,建立区级“智改数转”培育库,重点辅导20家基础优、意愿强的企业,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5G全连接工厂等示范项目15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2家)。网络强基工程,加速5G+千兆光网“双千兆”部署,实现重点产业园区、规上企业5G深度覆盖率超95%,建成5G全连接工厂试点2-3个;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积极开展“平台进园区”活动,推动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生态优化工程,梳理四级政策清单,通过“政策直通车”(宣讲会10场)确保惠企举措应享尽享;引进培育本地化优质服务商2-3家,组建专家团开展“把脉问诊”行动,破解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难题。
四、对区委、区政府的建议
1.集中资源做强经开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依托长三角(常州)智算中心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普惠性算力资源向区内企业特别是输变电、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开放,加速“智改数转网联”及工业软件、AI检测等应用普及;围绕微亿智造、主线科技等链主企业,精准招引智能机器人、数据服务等领域的头部生态伙伴和“隐形冠军”,壮大核心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试点,支持企业合规利用公共及产业数据释放价值,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2.优化完善精准扶持政策。建议结合钟楼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研究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同时优化技改奖补等资金申报流程,提高政策兑现效率,针对2023年以来尚未落实的奖补资金探索“以投改拨”实施路径,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