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工作总结
(一)牵头市对区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在全市的排位预计情况。
1.省、市重大项目及亿元以上项目投产达效率指标:由于市亿元技改平台还在调试中,目前无法测算考核情况。
2.“智改数转网联”成效考核指标:新增企业自建自评基础级智能工厂47家,新增省认定先进级智能工厂10家。
3. 1-9月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93.7亿元,同比增长3.2%,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居全市第一;实现全部工业开票销售617.5亿元,同比增长6.2%,居全市第二;完成工业投资33.2亿元,同比下降2.5%,居全市第四。
(二)特色亮点工作
1.体系重塑擘画新局,产业生态向新而行。创新构建“3312”现代产业体系,系统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在原有“两新一智”产业基础上,前瞻性布局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农机装备)、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培育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同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支撑板块,形成层次分明、衔接有序、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企业培育能级跃升,专精特新矩阵强势崛起。构建全链条培育机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中科摩通斩获国家重点小巨人称号,获专项奖励342万元;格瑞海思等6家企业跻身国家小巨人行列,单年新增创历史之最;14家企业获评重点省级专精特新;58家企业完成第二批省专申报,申报数创历年新高,61家新入库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基盘持续夯实。创新以投代拨模式,全市首支专精特新基金完成首期募集,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3.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智能制造标杆纷呈。智改数转网联成果丰硕,成功创成国家级5G工厂1家;获评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0家、市智能工厂11家。钟楼经开区入选省万兆光网试点园区,数字基础设施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微亿智造、主线科技分获全国人工智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技术创新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4.绿色制造提质增效,低碳转型步伐坚实。绿色制造体系量质双升,2025年新增省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13家,预计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思源变压器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新增省级近零碳工厂入库培育计划8家,建立三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15个项目入选市级节能技改库,涵盖余热利用、电机节能等领域。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埃亨冶金入选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东智变压器入选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
5.产才融合深度推进,人才高地加速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凸显,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专家2人(占全市50%)、省333工程24人(第二层次5人占50%)、省双创计划4人(全市第三),创历史最好成绩。预计引进龙城英才项目30个,推动1个大赛项目落地。企校协同深入推进,7家企业17项技术需求对接25位高校教授,达成1项合作意向。
6.产业基础持续夯实,资金争取成果辉煌。全年承接开展3场市级“百场千企”产业链对接活动,全市第一,为企业搭建供需交流平台。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进展,组织数据创新应用集群申报国家级特色集群,推动新型电力装备集群申报省级集群。资金争取实现重大突破,星启电子获批450万元国债,实现两新领域零突破;科达斯特恩高端化改造项目预计可获奖补资金1000万元;推动思源获1.2亿元财政贴息贷款,助力企业节省财务成本240万元;建科院、中煤科工在全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发展指数测算中分列第一、第七位。全年预计向上争取资金超6000万元。
二、“十四五”发展成绩
1.工业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实现大幅增长,从2021年的307家增长至目前的411家,增幅达33.9%,企业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680亿元,较“十三五”末的505亿元增长35%,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工业经济底盘更加稳固。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达到617.5亿元,同比增长6.2%,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2.产业结构实现系统性重塑。六大主导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显著,目前共有工业企业288家,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70.1%,已初步形成整体“231”布局,即2个百亿集群(新型电力装备和新材料)、3个近百亿集群(高端装备、农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1个50亿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
3.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各级“专精特新”及单项冠军企业144家,占规上企业比重达35.04%,占比居全市前列。技术创新成果丰硕,累计培育省“两新产品”39个、市创新产品70个,建成各级企业技术中心99家。数字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微亿智造“Micro-i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试点示范并获评“2023特色专业工业互联网50佳”,“超级虚拟工厂”跻身“工业互联网100佳”,常州大数据有限公司创成2024年省区域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国家级5G工厂2家,钟楼经开区入选省万兆光网试点园区,成功创建常州市卫生健康信创先导区和智慧石化信创联合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获评省信创优秀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1家、省级智能车间20家、市级智能车间56家,星级上云企业达184家(五星19家、四星44家),规上占比全市领先,云应用深度广度持续拓展。2022-2024年连续三年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免费诊断工作,累计服务395家企业,基本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
4.绿色转型实现突破,低碳发展走深走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0%,超额完成时序目标。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全覆盖,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绿色数据中心1家,省级绿色工厂12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市级绿色工厂28家,以及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3家。绿色化改造稳步推进,“十四五”以来成功申报项目11个,争取上级资金1020万元,撬动企业节能技改投入2.5亿元,杠杆效应达24.5倍。累计关停化工企业6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5.人才引育实现战略性提升。“十四五”期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共24人,申报入选率全市第一,入选数全市第二,人才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入选省“双创人才”创业类7人;入选省第七期“333工程”24人;引进“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141人;主线科技、硕橙科技等一批重点产业链人才项目引进落户,微亿智造、中科摩通等一批领军人才企业快速成长,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三、问题与原因分析
1.经济增长压力犹存,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提速。从产出端看,同期基数较高,四季度增长目标实现难度大;行业企业分化明显,部分主导产业产值下滑;新引进的增量超亿元项目匮乏,后续增长动能不足。从投入端看,存量项目投资接近尾声,增量项目体量偏小,储备项目严重不足,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面临压力。
2.产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系统性挑战。从实施主体看,多数企业尚处于转型探索阶段,链主型企业偏少,产业链整体协同转型效果不彰;部分企业家对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从技术供给看,数字化服务能力仍有欠缺,平台应用效率不高,服务商个性化解决方案能力不足。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衔接尚不紧密:以“AI算法+机器视觉”为主导的工业机器人仍处于研发初期,虽涌现出微亿智造等亮点企业,但视觉检测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不同技术路径成熟度差异显著,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应用。同时,数据流通体系仍不完善,数据孤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相互交织,加上复合型人才短缺与网络安全风险等制约,共同构成了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四、“十五五”发展谋划
(一)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
1.围绕打造“都市智造高地”总体目标,力争到2030年末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形成2个200亿级产业集群(新型电力装备、新材料)、2个150亿级产业集群(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2个100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产业产值合计约900亿元,为我区“十五五”期间实现工业产值破千亿提供有力支撑。
2.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实施“1860”培育计划,培育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1家、三十亿元以上企业8家、五亿元以上企业60家。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10家、市级20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力争“十五五”期间新增上市企业9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单项冠军2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潜在独角兽及瞪羚企业11家。
(二)重大工程项目与改革举措
1.实施“3312”产业体系培育工程。系统推进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配套落实“1860”重点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力争到2030年,每年新增营业收入三亿元以上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10家;扶持一批优质小微企业,到2030年,力争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到2030年,力争“十五五”新引进企业贡献产值超50亿元。
2.建设常州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枢纽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分年度推进全区规上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作,建设一批数字工厂示范基地,构建覆盖全区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争取常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落户钟楼,盘活本地数据资源,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助力企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3.打造AI+赋能产业革新生态链。以“AI+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微亿智造、智云天工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工业AI、医疗AI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力争培育AI相关企业超200家,构建完整的“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成果转化”产业生态。以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其4.4平方公里“一核两园”空间布局与249亿级产业规模优势,全力打造“AI+实体经济”融合示范区。同时,重点依托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AI创新中心,集中攻关工业垂类AI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积极打造三大示范场景“样板间”,推动全区规上企业“智改数转”覆盖率突破50%,让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扎根实体经济,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