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财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攻坚克难、主动作为,为合力推动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全面提质、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钟楼答卷提供有力保障。
(一)以政策“组合拳”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积极争取债券资金。财政部门主动出击、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债券资金38.95亿元,较上年增长超四成。一方面,有力保障腾龙大道、中吴大道西延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和偿还压力,每年节约利息0.43亿元。落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全年累计减税降费2亿元,拨付各类惠企资金2.43亿元,惠及企业1686家次,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安排3220万元推动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落地见效,惠及企业9271家次。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运用苏科贷、创新贷、园区保等金融产品,为160家企业发放贷款7.91亿元,助力中小企业爬坡过坎。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11个政府二级基金撬动各类资本74.41亿元,为产业迭代蓄势赋能。推动首支QFLP基金落地,引导更多境外资本投向我区智能硬件、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链。推动闲置资产盘活。焕新市级闲置资产海关大楼,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激活发展“一池春水”,相关做法成功入选省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典型案例。
(二)以保障“助推器”加持竞争力不断增强
老城厢复兴蝶变焕新。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投入1.78亿元支持城中村改造,同时还积极探索自主更新模式,研究制订财政贴息政策,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向发力。不断拓展“文旅+”融合边界,大庙弄炫目开街、三堡街“白+黑”休闲新模式火爆出圈、钟楼半程马拉松圈粉无数,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窗口名片。经开区做强要素赋能。持续开展“零地增效”行动,盘活低效用地293亩,增效面积39万方,投入1.5亿元配套升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推进“三朵云”建设,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高新区建设纵深推进。抢抓发展窗口期,投入4.8亿元保障腾龙大道项目全力提速、振中路跨运河桥破土动工,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投入6215万元,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向上争取4423万元补助资金,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于家南十字桥道路改扩建、桥东周家人居环境提升等8个“一事一议”村级项目,打造生态宜居4.0版本。
(三)以惠民“保障网”护航民生持续改善
全年全区民生支出40.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7%。投入11.74亿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皇粮浜实验学校、鸣珂巷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学位3650个,助力我区教育事业荣获三项“国字号”荣誉。投入1.93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加大硬件设备投入,扎实推进高龄老人上门服务、出生缺陷防控、适龄妇女“两癌”筛查等民生实事,招引紧缺型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2.64亿元大力保障住有宜居,支持老小区“旧改+加梯+新能源”一体联动推进,支持“阳光信托”物业治理模式全域试点,老旧小区长效治理新机制成效显著。投入4136万元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污染溯源排查工作,推动钟楼首单EOD项目落地实施,构建“生态治理+产业开发”一体化的生态经济体系。
(四)以制度“压舱石”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必要支出,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经费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出台《更好推动财政平稳转型、提质增效20条举措》。实施板块个性化激励办法,围绕中心大局,兼顾板块发展特点,以正向激励推动形成主动作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顺序,加大财力下沉和库款调度力度,全年累计调度资金18.6亿元。强化财政绩效管理,全年累计实行集中带量采购12批次,资金节约率14.42%。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评审,33个项目核减金额2.93亿元。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持续健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企降本增效,债务融资成本较年初下降26BP。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钟楼合成生物AI研究院顺利揭牌,成立新运微电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