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民互动>>结果反馈>>内容
为加强钟楼区地名文化建设,延续地名文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区民政局于2025年2月24日至2025年3月31日开展了钟楼区地名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结果:
1.您的性别?(单选题)
男 占比46 %
女 占比54%
2.您的年龄段?(单选题)
18岁以下 占比15%
18-30 占比15%
31~60 占比53%
60以上 占比17%
3.您的居住地属于?(单选题)
城市 占比84%
农村 占比16%
4.您在该居住地居住了多久?(单选题)
少于1年 占比15%
1-5年 占比7%
5-10年 占比0%
10年以上 占比78%
5. 您对钟楼地名文化的相关建设的总体印象如何?(单选题)
印象深刻 占比53%
印象一般 占比15%
印象浅淡 占比23%
没有印象 占比9%
6.您是否了解钟楼地名的命名原因?(单选题)
非常了解 占比30%
一般了解 占比38%
不太了解 占比23%
完全不了解 占比9%
7.您认为钟楼老地名中,哪些地名最具代表性?(多选题)
篦箕巷 占比32%
大庙弄 占比13%
荆川路 占比8%
局前街 占比18%
三堡街 占比13%
西瀛里 占比13%
其他 占比3%
8.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地名?(多选题)
网络、电视、广播 占比37%
课外书、杂志、报纸 占比16%
课堂老师传授 占比4%
旅游、参观、展览 占比25%
父母长辈们 占比16%
其他 占比2%
9.您认为地名是否体现了钟楼的历史文化?(单选题)
完全体现 占比46%
部分体现 占比30%
不太体现 占比23%
完全不体现 占比1%
10.您对地名的命名方式持什么态度?(单选题)
非常关心 占比30%
比较关心 占比53%
无所谓 占比7%
不关心 占比10%
11.您认为现代化发展与地名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单选题)
可以兼顾,相辅相成 占比69%
现代化发展应尊重和保护地名文化 占比23%
现代化发展对地名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 占比7%
其他 占比1%
12.您更希望通过哪种方式了解地名文化?(多选题)
政府宣传 占比22%
学校教育 占比20%
德高望重的长辈口述 占比8%
社会科普 占比14%
建立历史文化博物馆 占比16%
网络媒体 占比14%
其他 占比6%
13.您是否参与过地名相关的文化活动或项目?(单选题)
是 占比38%
否 占比62%
14.您是否愿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的相关活动?(单选题)
非常愿意 占比76%
愿意 占比23%
不太愿意 占比0%
完全不愿意 占比1%
15.您认为钟楼在地名文化保护上存在哪些问题?(多选题)
历史与现代文明相冲突 占比20%
群众的保护意识不强 占比28%
地名文化信息挖掘不足 占比20%
地名文化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占比8%
老地名在城市化进程中消逝模糊 占比22%
16.您对钟楼地名保护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问答题)
无。
二、结果分析
此次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年龄段多集中在31~60岁,绝大部分居住在城市,在该居住地超过10年以上。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表示对钟楼地名文化的相关建设的总体印象深刻,仍有9%的调查对象表示对钟楼地名命名原因完全不了解,说明地名命名原因知晓率需进一步普及。在钟楼老地名中,调查对象表示篦箕巷最具代表性,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了解地名。调查对象认为地名较好地体现了钟楼的历史文化,对地名的命名方式比较关心。69%的调查对象认为现代化发展与地名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兼顾,相辅相成。调查对象更希望通过政府宣传、学校教育的方式了解地名文化。大部分调查对象没有参与过地名相关的文化活动或项目,但他们表示很愿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的相关活动。钟楼在地名文化保护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群众的保护意识不强、老地名在城市化进程中消逝模糊。未收到对钟楼地名保护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三、下一步建议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汇聚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力量。可适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专业人员承担地名文化管理、研究、宣传的基础性工作。不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举办地名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发挥地名“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作用。
二是加大研究阐释,丰富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成果。充分用好地名普查成果,通过丰富多样的地名文化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现和延续地名文化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是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氛围。运用“线上+线下”方式宣传地名文化,定期开展地名评选活动,广泛吸引公众参与,持续提升地名工作群众知晓度。结合市政景观改造,打造地名文化公园等方式,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地名文化进行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