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服务>>主题服务>>交通出行>>动态资讯>>内容
从高速公路到船行长江,再到无人机配送,气象服务日渐成为江苏交通运输安全高效运行的“最佳助力”。近日,记者在“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时代的气象万千”采访活动中了解到,目前,江苏全省已形成涵盖公路、铁路、港口、航运、航空在内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体系,成为全国交通气象业务的重要标杆。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针对淮北地区浓雾天气,江苏气象部门通过自主研发的集成式交通气象站和图像识别技术精准预报了浓雾影响路段,为交通运输保通保畅提供了及时的预警预报。目前,江苏省已建成360套高速公路交通监测站,形成涵盖浓雾、团雾、结冰、强风、强降水等33项多类型预报预警产品,年均发布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约4500条,准确率保持在90%以上。
江苏交通和气象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建设全天候通行保障服务模式,打造更多面向企业运营、物流调度和公众出行的应用场景,助力交通运输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长江沿线的苏州港太仓港,海事部门与气象部门共建“海事+气象”智能调度系统,在今年台风“竹节草”影响期间,太仓海事局依托精准的气象实况与预报科学实施25小时交通管制,保障645艘船舶安全避风,守护了船舶与人员安全。
今年8月,“长江汇”水上低空物流配送服务为长江船员带来了一份独特的“江上便捷”。从“靠岸购物”到“江上点单”,这一高精度服务的背后,也离不开交通气象的护航。南京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唐尧向记者介绍,他们与气象部门合作,将网格化气象数据接入无人机飞控平台,为低空物流配送提供了精准气象指引。截至目前,已保障无人机安全飞行超2.5万次。
记者了解到,2017年,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在江苏省气象局正式挂牌成立;2023年6月,江苏省气象局与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等六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天候通行保障联合创新实验室“,建立了一路多方、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
(刊于《中国交通报》2025年10月24日 8567期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