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钟楼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部署要求,对照“四大功能区”建设要求,聚力聚焦产业发展,坚定不移攻坚重大项目,更大力度助企稳企,全心全意为民惠民,钟经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这一年,我们迎难而上、接续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面对国际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及国内需求不足等挑战,坚决勇挑大梁,展现支撑发展全局硬担当。2024年,钟经开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9亿元;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8%;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2%;纳入核算重点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发展贡献度持续攀升。钟经开在2024年公布的争先进位考核中,实现省市开发区考核排名“双进位”,位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21名,较上年上升5名,实现“两连升”,创下2015年以来的最好成绩;位列全市省级开发区第6名,较上年上升2名;获批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作为全省唯一的卫生健康信创先导区通过验收,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单位、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等省级以上荣誉。
这一年,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千方百计增后劲、谋跨越。牢固树立“产业强区”鲜明导向,统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两新一智”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同比增长7%。数字经济产业快速成长,同比增长30.6%。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300家。长三角(常州)智算中心一期建成投运。“健康云”影像平台促成常州市与国家、江苏省签署影像大数据赋能医保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合作备忘录;牵引上海交大医工交叉成果转化(常州)基地落地。微亿智造发布全球首款用于工业环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年内荣获五项国奖。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绿色低碳等新产业新赛道加速起势。
这一年,我们只争朝夕、锐意进取,毫不动摇抓招引、快推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全面掀起招商热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推动投资稳定增长。全年招引项目74个,其中外资项目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项目4个,上市企业项目4个。34个重点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8.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7%。全年19个项目开工,14个项目竣工,5个项目入库市重大项目,5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3个项目实现“竣备即发证”。
这一年,我们聚力创新、谋求蝶变,鼓足干劲添活力、释动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赋能产业。新闸科技工业园成功入选首批常州市近零碳园区试点名单;精研科技入选国家级5G工厂,为全省唯一;宝钢轧辊获评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最高等级认证;中海油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新增星级上云企业47家。新增省、市“三站三中心”7个,高企培育入库39家,新增高企50家,引育市科小企业36家,省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省瞪羚企业2家。北自所、精研科技等企业与江苏大学、南理工、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全年净增授权发明专利374件。先进优质创新要素正在加速集聚。
这一年,我们深化改革、真抓实干,持之以恒优环境、强服务。财政全域统筹、招商队伍融合、招推服一体化等关键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激发增强。突出党建引领,深化“钟开新港 产业‘链’心”品牌,发布“数字经济党建134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议政代表会、商会、工会等平台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群团活动30余场。积极开展“清风护企”行动,持续推进清廉民企建设,擦亮政商关系“亲清”底色。依托产业社区,整合涉企服务,创新设立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党委和治理委员会,助力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诉求。常态化推进“政策上门”,刚性落实各级惠企政策,用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加速发展。
这一年,我们以民为本、用心惠民,矢志不渝惠民生、保稳定。深化区街协同,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办好实事。动真碰硬开展粉尘涉爆百日攻坚、厂中厂综合治理、畅通生命通道等专项行动,密切关注米丽莎欠薪、冶金新村停车收费等矛盾纠纷,社会大局总体平稳有序。持续推进产城融合,刘海粟美术幼儿园新闸园区、同德医院医康养等一批民生项目建设投用;智慧管理平台、无人机、“云窗口”等新手段嵌入社会治理;信托制物业导入、城中村自主更新、人居环境整治等惠民事项提质扩面;新运河骑行绿廊、童子河体育绿廊等串珠成链,“Hi”街功能配套持续完善,热度不断攀升,企兴、人旺、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形态更加凸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钟经开社会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受外部复杂环境、房地产市场等因素影响,经济指标承压依然明显;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不够快,在技术创新上潜力发掘不足;三是数字经济“长板”领先优势还不够突出,整体规模不大、数字核心产业占比不高、数字化人才缺乏等问题还很突出,等等。对此,我们将正视困难,直面挑战,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破瓶颈,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更大力度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2025年主要工作安排
钟楼经济开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全会、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全市发展战略,围绕“做强蝶变、融合示范”,全力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能级的“数字经济示范区”,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钟楼答卷贡献钟经开力量。
一、在产业破局中求突破、攀高峰,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刻把握产业趋势,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抢占产业集群“主攻点”。深耕实体经济,支持本土企业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窗口增资扩产、提质增效,引领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倍增,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立足钟经开实际、放大比较优势,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崛起一批领跑全市乃至全省的产业标杆。
(二)强化重大项目“主抓手”。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强化链式招商,全力引进一批补链强链、爆发力强的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后劲;探索基金招商模式,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引入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创新型硬科技项目;围绕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接高级智库、科创平台等资源,开展平台招商,吸引一批人才项目、科技项目落地。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聚焦城市更新、基础配套、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强项目策划,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券等资源。紧扣“落地、开工、生产、达效”四个维度,狠抓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抢抓数字经济“黄金期”。顺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算力供给,持续建设普算、超算、智算一体化区域异构算力中心,推动华东云计算基地向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提升。深耕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赛道,加速释放智算中心、东部中心算力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价值,发挥微亿智造、主线科技等龙头成长型企业带动效应,牵引一批数字健康、信息服务等领域头部生态企业落户,向智能机器人、工业软件、AI检测等产业方向持续发力,全力促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汇聚发展,力争全年数字经济产业营收增速超20%,推动数字经济先导区向示范区跃升。坚持做优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打造滨河景观带,推进银杏路、玉兰路等配套道路建设,让产业园“经脉”更畅通。
二、在环境打造中提能级、优服务,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
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把营商环境与产业生态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品质,着力提升科创能级、城市能级、发展能级。
(一)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大力推动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加强与上海交大、省产研院等高校院所,以及行业头部大厂的合作,设立联合创新中心,协同推动前沿技术研发进程;强化各类平台牵引作用,着力丰富拓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示范网、无人机配送物流等各类应用场景。大力推动创新人才扩容提质,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开展青年人才回引、技能人才育强、高端人才引进等行动,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强基增效,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引导企业建设智能车间、灯塔工厂,培育更多“四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上市公司。
(二)建设产城融合“样板区”。探索“多规合一”模式,推进一体规划研究。联动西林街道共建童子河到新运河的精品产城融合带;从空间、产业、生态、城市、能源等方面高位谋划,创新探索“央地合作”新模式,将星港路以北20平方公里,打造为“钟楼北部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依托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契机,以“载体空间、经济效益双提升”为目标,推进实施“零地增效2.0”版,推动星港路以南区域提质增效。全力加快配套建设,完善周边公交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气、集聚产业、提高产出。
(三)优化营商环境“生态圈”。聚焦企业所急所盼,精准做好企业服务,有效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与国家级活动组织、赛事承办方、高校院所的合作,举办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活动、赛事和主题峰会,加强创新资源和信息对接,更好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依托钟经开议政代表会、商会、科协等平台,常态化组织创投路演、闭门研讨、创新沙龙、产学研对接等活动,推动企业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在砥砺奋进中汇合力、显担当,当好为民办事“服务员”
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改进作风效能,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恪守政治忠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扛稳意识形态责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敢为善为、担当作为的姿态真抓实干、加压奋进,创造性抓好工作落实,以实际行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落实落地。
(二)恪守法治原则。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实字为先、干字当头,实打实办实事、硬碰硬破难题,用好“清单+专班”机制,真正让抓落实、办实事、求实效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特质。
(三)恪守清正廉洁。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用好“四种形态”,坚决纠正“四风”问题,持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督查。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安全生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