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动态>>数据局>>内容
区行政审批局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部门职能履行和重点工作推进紧密结合,坚持学为先、干为重,做好工作中的“加减乘除”,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心入行、见行见效。
一是在主动服务群众中做好“加法”。服务群众是我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点和落脚点。为提升政务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我局自我加压,根据不同的服务群体,有的放矢、综合施策。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程代办。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报批环节多、专业性强,我局牵头推行全程代办制度。依托镇(街)和区级审批部门组成的代办员、帮办员、经办员等“五员”服务体系,为项目方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编制项目推进服务指南和推进时序表,增强项目方对项目整体推进的把控度和计划性。推进基层行政审批局实体化运作。为切实发挥基层行政审批局在服务群众中的“就近能办”作用,我局组织对基层审批局的运作模式、人员和硬件配置、业务承接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对评估不达标的内容,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并督促其限时整改到位。推进群众诉求及时有效回应。针对民生热线“12345”工单中有些群众诉求属于政策法规的模糊地带或属于新情况新问题,责任部门不明确,导致派单不通畅,不能及时回应民情民意的情况,我局与区纪委监委、区作风办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对责任主体不明确的复杂工单,通过多部门商定工单处理单位和部门,促使群众诉求的及时有效回应;实行“12345”月考核制度,对工单责任主体的办理时长、满意度等进行考核,及时督促被考核对象查漏补缺、完善提升。4月以来,我区12345工单市级满意率97.28%,省级工单满意率100%,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件总满意率达100%,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二是在优化事项审批中做好“减法”。做好审批服务中的“三减”工作(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是提升办事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和体验感的关键。我局围绕“三减”因案施策,促进审批服务提档增速。减材料。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前置审查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批事项办理政策性强、流程复杂,办事群众往往需多次跑腿。鉴于这2个事项的关联度较高,我局坚持依法合规、便民高效的原则,通过事项整合,重新梳理办事指南和材料清单,将申请材料从原来的23份压缩至16份,缩减率达30.4%。缩环节。在事项审批中推进告知承诺制的有序落实,通过告知承诺,审批部门一次性告知审批条件和所需材料,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材料,审批部门当场作出审批许可,有效缩减了审批环节。今年3月以来,我区共有近40家单位或个人以告知承诺制形式办理了行政许可。压时间。进一步提升0.5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全流程模式的覆盖率,我局市场准入科设置“红旗窗口”,党员干部在企业开办工作中,秉承“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初心和使命,主动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实行不间断工作,原来至少需要3天、跑6个部门才能办成的开办全流程,可压缩至半天内完成。3-4月份,我区新办企业871家,0.5日内办结739户,平均用时仅0.6天,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三是在作风效能管理中做好“乘法”。我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精神面貌和服务水平既代表着党委政府的形象,也影响着办事群众的体验感。为此,我局多措并举,打好效能管理的“组合拳”。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日常考核细则》,将当前群众的期盼和上级工作要求融入到中心每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要求中。加强日常管理。由专人每日4次巡查通报,并聘请第三方机构不定期的实行暗访测评,实时掌握作风效能动态情况。强化结果运用。将每日巡查、第三方测评及上级暗访结果等作为中心工作人员及工作组季度考核、星级和先进评定的重要依据。充分利用多管齐下的“乘法效应”,有效发挥制度的执行力和导向力,努力营造我区“人人服务、事事周到”的营商环境新气象。
四是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做好“除法”。通过让“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是“放管服”改革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局以“一窗”、“一网”建设为抓手,努力减少因数据、地域对办事群众的影响。推进“全科”受理。在镇(街)为民服务中心推进“全科”窗口,打破原不同业务窗口之间的业务壁垒,实现一窗口实现所有业务的受理。推进“异地办”。与市其它兄弟区合作,实现不同辖区内的群众可到就近的辖区实现事项的办理,不受住所、经营场所和户籍等的限制。推进“跨区域通办”。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系统,实现跨区域企业变更业务,全市首例“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变更业务(南京市栖霞区某企业在常州钟楼区的分支机构办理企业变更登记)在我区完成。与此同时,我局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实现与南京市栖霞区、六安市裕安区行政审批局构建合作模式,对接本区范围内需要跨地区通办的业务。3月以来,成功办理企业类变更业务和外来务工人员异地社保办理及咨询等事项26件,可惠及来自栖霞区、裕安区在我区创业就业人员超3万人。(张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