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卫健局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上,紧扣全区 “中轴枢纽支点、都市智造高地、运河文创名区、生态宜居家园”功能定位,标定“高质量发展”航向,谋深做实疫情防控、争先进位事业发展,为健康钟楼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干出实绩、赢得口碑。
一、上半年壮大集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总结回顾上半年工作,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围绕目标任务,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力打造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新体系,在增创发展新优势中展现新作为。
(一)聚力党建引领更优,党史学习教育推深做实。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强化党性锤炼的“磨刀石”、深化宗旨意识的“检验尺”、激励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一是谋划卫健事业一盘棋。贯彻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列出卫生健康系统“五张清单”,明确2021年卫健系统党的建设、“五比五创”、重点工作、特色亮点、专题调研等目标任务,引导党员干部将“三比三争”“学习许巧珍 为民办实事”“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担当作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二是树立党员先锋一面旗。局党委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5次,组织党员干部参观许巧珍工作室、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党性教育阵地,学好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创新以三辆疫苗巡回接种车为载体,利用“常州三杰”红色资源,打造“一车一特色”流动宣传模式。在各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开辟党史宣传新阵地,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期开展党史知识宣传,设立“党员服务台”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三是点燃为民服务一团火。组织开展“院长沙龙”,深入探索基层卫生紧缺型岗位技术人才区域共享、慢病管理诊疗平台设计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将党史学习教育涵养的奋斗激情,转化为破解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堵点的工作实际。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区政府网站报道216篇,“钟楼健康e家”微信公众号发稿68期186篇,营造为民服务浓厚氛围。其中2篇报道被央媒录用,7篇被省媒录用,22篇被市级媒体录用。
(二)聚力防控屏障更优,疫情防控慎终如始。严格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高效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扎实做好针对性、实效性并具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一是疫苗接种加速度。成立疫苗工作接种专班,建立每日例会制度,确保“疫苗清零、计划清零、问题清零”。全市首创疫苗巡回接种车,被“学习强国”、《江苏新时空》、“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等省市媒体报道,副市长陈正春大力点赞并要求在全市推广。规范设置10个机构接种点、2个集中接种点、3辆巡回接种车、10个临时接种点加速接种进程。总结提炼的“五化五加三清零”工作法实现了新冠病毒疫苗首针接种率及全程免疫接种率全市率先突破40%,截止到7月1日,全区累计接种604190剂次,完成二剂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284429剂次,目前正全力冲18岁以上常住人口全程接种率80%的省定接种目标。二是防控闭环强落实。妥善处置了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事件,受到省、市主要领导肯定。加强各医疗机构特别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和诊所等村一级基层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的培训和落实,全员覆盖不留死角。高效稳妥处置了16起涉阳溯源事件,成功处置涉阳货物协查追溯事件17起、始发性进口冷链食品涉阳事件1起,把风险控制在了源头、把隐患消灭在了萌芽,有效切断了疫情传播、迅速控制了疫源扩散引发次生疫情的发酵可能。定期组织对冷链从业人员及环境等高风险环节进行采样,截止到6月底,累计完成人员核酸检测29824人次,环境样本1204份,食品样本1149份。严格管控重点人群,截止到6月底,全区现有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场所1家,集中隔离观察场所1家,其中鑫悦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承担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和阳性物品直接接触者的集中隔离,阳光集中隔离观察点,分别承担上海转运的“3+11”及日本直飞奔牛机场的入境隔离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常人员及中高风险所在地区设区市的来常人员的隔离管控和核酸采样,累计接收隔离人员5187人次(鑫悦536人次、阳光4651人次),解除隔离4979人次。落实两会、中考、高考等重大活动驻点保障任务,持续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三是督导问效高标准。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多部门密切协同,采取“五包一”工作模式上门摸排,重点人员定时采样,实行闭环管理。严控预检分诊“红绿灯”,强化医疗机构、集中隔离观察点等重点单位、重点环节疫情防控检查力度,边指导,边培训,边整改,筑牢医疗机构的疫情防火墙。截止到6月底,共开展专项督查5次,出动督查人员500余人次,疫情防控督查指导280家次。
(三)聚力医疗资源更优,区域布局深化拓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础建设、打造宜居环境,为构建大卫生、大健康开启新征程,为实施健康钟楼战略带来机遇。一是二级医院创建稳步走。制定《邹区镇卫生院、邹区镇卜弋卫生院整建制合并为“邹区镇卫生院”的实施方案》,集中邹区镇有限医疗资源,推进两院整建制合并创建二级医院。探索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战略合作,增设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骨科、普外科4个二级诊疗专科,利用专科共建、基层挂职、专家驻点等形式,解决专科建设中科室设置、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力量欠缺等问题。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组建工作专班,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例会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常州市中医医院建设引进方案已形成,围绕救心、救脑、救命将打造成西部地区的急创、胸痛、脑卒中区域诊疗中心和中医治未病中心,目前项目初步选址已确定,建设落地方案正加快完善中。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全部支护灌注桩及冠梁施工。新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康复中心项目基本完成,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邹区镇卫生院改扩建稳步推进,附属污水池和污水泵站、主体建筑基础地下室的灌注桩和支护均施工完毕。三是智慧医疗加速跑。以省级基层卫生信息化提档升级为契机,对区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改造进行全面完善,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设置信息监管统计服务功能。全区9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了自助服务机,实现了自助挂号、自助电子医保结算、自助报告打印等功能并启动实施了医疗收费电子票据。
(四)聚力人才生态更优,队伍建设提质增能。围绕“招、培、管”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复合型、实践型、紧缺型人才招引培养力度,为基层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优化政策供给招得来。统筹安排用编进人计划,结合实际按年度核定统一招聘需求,进一步放宽户籍、全日制本科学历等限制条件,扩大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规模,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求,目前完成资格审核100余人次。优化卫生人才结构,严格落实《关于2021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畅通提效卫生人才服务,完成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格审核211人,推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目标导向育得准。根据全区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效能最优化、办班项目化、干部专业化”要求,着眼钟楼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运行规律,编制“十四五”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梯队”的干部类型,列出五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谋深谋细干部教育培训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针对性、时效性,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补短板、促提升、增后劲、上水平”目标导向,选派年轻干部到区委第三巡察组、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专班、卫健系统疫情防控专班和公卫中心建设专班等急难险重任务和吃劲岗位开展专项工作,全方位锤炼担当、磨砺本领。三是从严控源管理用得好。将从严从实管理干部队伍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坚持源头预防、全过程监督,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当好“领头雁”,种好“责任田”。组织近60名中层副职及以上干部集中填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建立履职清单档案,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围绕“政治意识、用人风气、清正廉洁、担当作为”等表现,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班子开展民主测评和政治生态评价。
(五)聚力民生福祉更优,健康服务共建共享。立足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是家医服务增广度。持续推进商业保险支持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分公司优质客户家庭医生签约,创新服务模式,新增服务内涵,优化商业保险支持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通过常州市基层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首席医生培训项目,吸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专家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目前全人群签约率达34.3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3.7%,七类特殊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4.12%。二是妇幼健康有精度。开展“三个一”关爱活动,即一个电话、一次宣传、一份关怀,及时掌握孕产妇动态,对高危孕妇采取专案专人管理的方式,惠及581名孕妇。推广“孕产妇焦虑与抑郁干预”适宜技术,心理量表测试建卡检查孕妇全覆盖。指导准托育机构依法依规注册登记,及时办理备案,协调解决备案中的各种问题,并实现区域内机构信息跨部门共享。截止到6月底,我区托育机构已在国家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注册17家,备案3家。三是银龄安康显温度。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3家第二批试点单位完成了959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分别筛选出一般人群、临界人群、高危人群814人、108人、37人,并针对性开展健康讲座和个别心理疏导。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截止到6月底份共培训4011人次。通过多形式宣传、多渠道筹资、优化理赔服务、拓展服务内容等提高“安康关爱行动”影响力。
(六)聚力综合治理更优,监督管理见行见效。依托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多元化监管机制,聚焦突出问题,持续追踪问效,确保医疗卫生行业综合治理成效。一是安全生产下真功。局安监科和10家机构安管员组成督查组,开展危化品管理、消防安全等方面的互查互学互督,排查问题隐患12个并列出整改清单。制定《典型危险化学品全面摸排图表》,明确综合治理的目标、范围、工作内容、措施和分工,定期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摸排全系统105家机构284个防火门,及时汇总《防火门安全使用专项检查治理登记表》,立查立改,对账销号。二是行业治理动真格。探索建立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监管新机制,通过“依法执业自查制度、医疗服务承诺制度、执法信息公开制度”等三项制度实践运用,率先在全市实行医疗机构执法信息公开,率先在全市开展口腔在线监测监控,做到卫生监管与自我监督齐头并进。先后开展抑菌制品检查等18个类别的专项检查,出动卫生监督员、检查员3680人次,监督检查各类单位2250户次;受理各类投诉举报26起,实施行政处罚43起,出具稽查537份文书、36份案卷,查处各类无证行医33户次。针对177家国家级、262家省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早谋划、早部署、早介入、早行动,已完成医疗卫生、传染病、妇幼保健和放射类别抽查任务,并对42家162件美容美发、沐浴场所、住宿场所开展采样检测,合格率达96.3%。三是风险排查见真章。对职业病防治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排查和化解,开展服务进企业活动,组织专题培训700人次,发放职防宣传折页600余份,并与企业签订告知承诺书。围绕职业危害因素、员工健康体检、防护设施运行、相关制度落实等情况,加大职业危害重点行业企业排查力度,截止到6月底共摸排164家、检查60家、立案2家,并对省、市挂牌督办的12家企业进行了工作部署和现场督导。
二、下半年谋划精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下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各项目标任务上,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夯实完善健康促进举措路径,推动健康钟楼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具体抓好“强党建、强防控、强队伍、强能力、强服务、强监管”六个重点。
(一)问计学习教育,增强党建引领新活力。党史学习教育铸党魂。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始终,全面落实中心组学习、通过举办学习班、党员干部自学、讲专题党课、现场教育等学习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持续扩大党史宣传宣讲效果,用活用好“健康钟楼”宣讲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百姓微宣讲,深入挖掘身边的感人故事,以典型带先进、以点带面激发“火种效应”。融合发展强党心。将党的建设与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把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力凝聚到各项事业中去,做到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激励更多群众进党的门、做党的人、干党的事业。“五比五创”立党旗。比学习、创一流素质,在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效性和专业技能素质上取得成效。比担当、创一流效能,组织开展“专班推进提速、创新发展提效、示范引领提标”行动,在效能提升、作风改进、廉政勤政等方面取得成效。比情怀、创一流服务,将深入学习推广许巧珍“7+工作法”融入实践,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在推动党员干部群众亮身份明职责、强素质比奉献上取得成效。比作为、创一流业绩,加快项目引进和推进,在省、市综合考核相关指标争先进位情况、政策资源争取等方面取得成效。比激情、创一流未来,以专题调研的形式推动小切口、深挖掘、高质量的调研成果落地落实,在打造更多全市“争第一、创唯一”的品牌亮点上取得成效。
(二)问效疫情防控,打造常态防控新高地。加强疫苗接种管理。按照“应接尽接、适接尽接”原则,在统筹协调、宣传引导、人员组织、疫苗配备、督查指导上,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加快构筑群体免疫屏障。特别注重强化两个关口,即严把接种规范关,严格按照要求落实三查七对工作制度;严把疫苗储运关,规范疫苗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搬运及存储环节管理,确保疫苗接种流程可追溯、安全有保障。加强重点场所防控。强化医疗机构入口管理、来院人员管理、职工外出管理、院感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等“五类管理”。加强集中隔离场所卫生学管理,加强日常健康监测和巡查,落实隔离防护、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加强全程闭环管理。落实重点人员规范转运、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等措施。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全面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发热门诊排查力度和发热病人闭环管理。全面做好隔离场所储备、防疫物资储备、全员核酸检测能力储备、流调溯源准备。持续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建立完善梯队安排和轮换机制。
(三)问策人才强基,迈出队伍建设新步伐。强化实效培训教育。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干部的岗位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什么重要重点训什么”要求,有针对性开展2021年度的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优化事业编制配置。根据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使机构规模与职能相适应,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创新绩效工资改革。试行“1+X”改革,在市主城区率先探索试行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卫生行业内部薪酬正向激励清单,通过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内部分配模式,调动医务人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四)问绩重点项目,培育能力提升新引擎。加快推动重点改革。邹区镇两家卫生院合并,并且完成二级医院创建。建成示范中医馆1-2家、中医阁建设覆盖率达45%以上。力争完成2家医联体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建设。北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预防接种示范化门诊。持续推动基础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年底完成主体封顶。协助中医院钟楼院区建设项目,年底前完成项目启动。新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康复中心竣工并完成验收。重点推动能力提升。北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江苏省社区医院。5家单位创建市级基层特色科室。永红、北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的申报。
(五)问需卫生惠民,展现健康服务新形象。家医服务提质提效。全市率先探索商业保险模式支持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省级试点;开展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评选工作。实现基层首诊式签约全覆盖,力争全人群签约率突破35%,重点人群签约率突破75%,其中有偿个性化签约率不低于15%。一老一小有序有力。运用老年人体检监管平台,制定加快推进老年人健康体检服务,计划10月底完成。建立“两癌”筛查周通报制度,有序推进全区“两癌”筛查工作。实施托育普惠工程,贯彻《钟楼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打造“一镇(街道)一普惠”托育机构,建设1家普惠托育机构并争创省示范性托育园。健康建设赋新赋能。巩固健康促进区建设成果,新建江苏省健康镇1个,3个省卫生村通过复审,推进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场所建设。指导江苏临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常州市生育关怀基地,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指导北港街道创建为市级“春晖家园”建设工作,全新打造一家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服务范围广的特殊家庭服务阵地。深入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彻底清除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建筑工地、“五小”行业的卫生死角;持续开展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科学防疫意识,切实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六)问治综合监管,构筑行业安全新屏障。安全生产抓细抓长。组织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宣讲活动,组织观看学习《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教学示范片》。开展2021年度钟楼区卫健系统夏季消防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应急处置能力。卫生监督抓严抓深。创新探索“一网通办+智慧亮码+阳光信评”三合一多元化卫生监督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系列政策激励、一张网效能提速、一对一服务提质”的行政审批措施;以“亮码公示”为抓手,推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制度、医疗服务承诺制度、执法信息公开制度”三项制度并严格落实信用评价,口腔诊疗机构引入在线监测、预警、追溯和违规行为智能取证的非现场执法模式,实现“事前一网服务、事中一码公信、事后一链监管”的全程、高效、精准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双随机”监督抽查工作任务,加强职业卫生重点单位监督执法,开展风险排查,切实化解风险,做好问题防范。职业防范抓实抓牢。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用人单位诚信体系,提升职业健康检查能力水平,保障全区企业职工身体健康。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粉尘危害专项治理,按照“摸清底数,加强预防,控制增量,保障存量”的思路,推进粉尘危害源头治理,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督促用人单位采取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健康监护、培训教育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对冶金、建材、船舶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的监督检查,确保重点行业领域新增建设项目“三同时”实施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