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概述
钟楼区文化馆是隶属于常州市钟楼区的区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全民艺术普及的指导中心,培训辅导中心,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中心、免费开放和文艺创作中心,以及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服务中心,在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馆址在青枫公园内,一馆一中心,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有多功能排练厅、民间文化展厅、书画活动室、音乐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20间。文化馆依托总馆与分馆的培训和辅导力量,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逐年完善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常年开设书画、器乐、舞蹈、声乐、戏曲、非遗、视听、健身等10项公益性项目,每周开馆服务时间达56小时。文化馆核定编制8人,目前在职在岗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是一支涵盖音乐、器乐、舞蹈、书画摄影、文学创作、戏剧等艺术门类的专业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文化馆内设办公室、文艺创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和财务室等四个部门。实行总分馆制以来,下属文艺团队近200支,其中有25支馆办群众文体团队,有53支文艺团队被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命名为“优秀文艺团队”,西林街道的戏曲艺术团是省文化厅命名的“特色文化团队”,南大街艺术团被命名为省级优秀团队。文化馆老年舞蹈队是市级骨干团队,常年志愿服务省市级各级演出与培训。文化馆共有10个分馆和19个艺术联盟机构,艺术骨干们担负着创作排练、组织辅导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培训文艺人才、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功能的职能,服务对象为钟楼63.1万长住人口,特别服务于外来工、未成年人、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培训、讲座、研讨、演出等活动,丰富钟楼各类百姓的文化生活。常年活跃在“幸福钟楼文化巡演”、 “文化艺术节”、“送戏下乡”等群文活动的舞台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钟楼文化建设事业的新乐章。
二、公共服务工作及效应
文化馆多功能排练厅、民间文化展厅、书画活动室、音乐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均免费向群众开放。①免费开放艺术培训项目有:舞蹈、声乐、主持人、书画、器乐、越剧等类别全部开班,受益人群达2万人。②扎实推进“零障碍、无门槛”的服务宗旨,满足各层次群众的需求。③利用入门导台免费发放馆内出版的书籍、书画册、音像制品,让群众更便捷的享受文化服务。④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通过举办美术讲堂,展览;打造话剧、音乐会等各类文艺形式,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推进艺术普及活动。⑤打造“文化连锁店”,通过“菜单式”选课与常态化培训相结合,立足各基层单位实际和群众团队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开设各项文化艺术知识与技能辅导班,将免费开放送到家门口。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24期,培训人数达近万人,涉及人群包含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培养辅导的近百人共在各级各类原创广场舞大赛、省五星工程奖、常州市农民工歌手大赛、社工节、小戏小品比赛等活动、比赛获奖近20奖次。
通过打造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形成内容丰富、主题各异的系列文化服务品牌。开展多种类的文化惠民活动,将舞蹈、音乐、器乐、戏曲、美术等艺术形式进行延伸,通过专业化提升,给群众带来多样的文化大餐。坚持文化服务面向群众,惠及大众,连续多年开展“幸福钟楼文化巡演”大型文化惠民活动,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广泛巡演;创新创意举办“邹区大舞台”、“新闸荷花节”“西林桂花节”等文化活动品牌,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全年举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钟于等到你”——送戏乡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67场;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钟于等到你”——送戏乡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3场;开展社教活动、讲座共71场;公益培训共124期;书画巡展49场;文化活动进乡村活动有戏曲87场、曲艺专场13场、文化人才培育进乡村2期、文化志愿者结对子定向辅导队伍10支,惠民服务人次达66万余人次。以文化人、以文化城,孵化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倡导百姓科学、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文化活动结合文旅融合和总分馆制的共享共建,在文化策划、演出形式和实施策略上都有了一定的创新。作为中国工业文化遗存的运河五号,恒源畅这家纺织企业的兴衰流变见证了常州历史的发展变迁。结合文旅融合打造的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打破了原有模式,营造了一个个如梦如幻的历史情境,让观众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个瞬间,与历史交织,与历史中那些有名的无名的我们邂逅流连,全年共演出15场,前来观看的观众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喜迎党的二十大 共筑钟楼梦——“艺心向党”精品文化惠民共演出8场;“钟夏季忆 时光有你”路演季活动15场、市集8场,采用招募优秀团队合作的方式,从数量到质量都充分展示了总分馆制实施后三级联动的工作成效,更显现出社会力量的参与能放大文化资源更彰显文化的多元价值。结合大运河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企业风采颂——政企党建联盟书画摄影巡回展;钟楼区公益艺术联盟青少年美术作品展;举办“奋楫扬帆启新程·泼墨敷彩续华章"常州市名家书画展暨钟楼区总分馆制巡回展;钟楼区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廉心向党”书画作品展;“钟”于等到你--美丽幸福钟楼摄影作品展和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新时代颂”2022江苏美术摄影主题联展|常州市青年美术展暨钟楼区第三届美术作品展,其中“新时代颂”获得省文联优秀展陈,全年展陈惠民达20余万人次。意在通过文化惠民发得活动形式,让书画作品走出高雅的展厅,走进大众身边。让书画名家的艺术精品润泽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线上文化艺术的厚礼,提升人民大众对美学的认知,增强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数字文化服务今年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艺美钟楼”和江苏公共文化云,连接线上线下,实时宣传钟楼文化和提供文化服务。全年微信公众号编辑发布信息共110条。在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资源赏析,其中戏曲赏析7期;钟楼“非遗”携“虎”迎春送祝福系列展5期;被保护的非遗,也成战“疫”力量非遗作品线上展4期;虎年说虎谈习俗4期;名画赏析8期。
文化志愿服务能积极引导文化志愿者们参加 喜迎党的二十大 共筑钟楼梦——“艺心向党”精品文化惠民演出、“喜迎党的二十大”非遗作品创作、各类艺术节和社区行演出等;在非遗嘉年华和24节气里的非遗课堂等活动中,非遗传承人志愿者为广大群众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群众志愿者们为现场人员提供活动介绍、人流管理以及物件梳理等志愿服务;春节时期,志愿者为百姓“送春联 送福字”等各项志愿活动,文化志愿者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打造钟楼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展现、传播文化成果,弘扬钟楼文化。
区域联动文化以“跨区域文化交流”和“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方式密切区域文化合作。采用总馆统一配送和分馆选调节目、联盟机构优选节目的模式,营造品牌联创、活动联办、场地联用、平台联建的效果。不同城区、街道的剧场、美术馆等活动场所,以文艺演出、文化指导、志愿服务等为载体,互相承办具有地域特色的展览和文艺精品汇演,民众在各自的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异地的特色文化。通过联动文化巡演让更多的文化工作者与志愿者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用实际行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推动大众文化消费的开放性、多元性、便捷性。例如:“名家画展巡展”、“钟夏季忆时光有你”路演季活动、“沉浸式”演出、24节气里的非遗课堂、展览等。
辅导培训服务能整合全区资源,建立制度,明确分工,开设钟楼区公益联盟培训,全年19家联盟机构,培训课程近50门;馆内阵地文化培训全年近80课时;非遗大师课免费培训共24课时,培训近500人次;辅导乡镇街道文艺节目近20个,培训近千人次。通过公益性辅导培训,走进基层,贴近百姓,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创作生产工作及成绩
文化馆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创新力作全市有地位:舞蹈《那年 那桥》入围省五星工程赛、快板《吊车侠》获省五星工程奖;《织梦运河》剧目成为常州唯一被省文旅厅评为小剧场精品剧目;器乐作品《印记》获得2022首届“长三角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少儿音诗画《一粒纽扣》获得省关工委赛事一等奖。在部委办局的各项专题演出中创作了宣讲《杏花春雨》,荣获常州市以及钟楼区宣讲比赛第一名;社区服务品牌展示《人人院落》荣获钟楼典型品牌展示节目;情景朗诵《一种信念》、《一场战疫》、《一场对话》、《一次牵手》、《一张答卷》、《一封家书》;舞蹈《医魂》等。
小说《天王报恩》发表于《翠苑》第六期;散文《这么一种形状》发表于《江南时报》11月8日;人物报道《再添一位国大师》《万物皆可拓》等发表于《常州日报》;散文《看病》《猫的圈子》等发表于《常州日报》等。
四、文化传承与利用工作及成效
非遗保护获佳绩。敢于创造性的开展保护工作,全年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课堂4次、举办“元宵节”—江南非遗嘉年华活动;“悦彩生活 非遗同行”-2022钟楼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4节气里的非遗课堂”露营集市活动;博济南岸里开园仪式非遗集市活动;2022“joyin you”中秋创意集市活动。主办“24节气里的非遗课堂”全年24期、非遗夜市活动14场。完成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及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完成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和市级第六批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完成国家级传承人考核工作和各类省级创意基地的申报等。其中24节气里的非遗课堂获2022年度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项目;孙燕云工作室荣获国家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传承示范基地;常州邢粮梳篦网红非遗体验馆;乱针绣作品《占领总统府》、《常州三杰》、《中华魂》等入选“牢记初心使命 赓续匠心传承”——迎接党的二十大江苏非遗主题展。
文化品牌主要有“幸福钟楼文化巡演”通过打造多样的基层文化,推动多类型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普及。打造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形成内容丰富、主题各异的系列文化服务品牌。坚持文化服务面向群众,惠及大众2万多人。从2011年起每年7—9月,本着“政府搭台、群文演绎、文化惠民、传播文明”的宗旨,内容主要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及优秀文艺传播等,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滑稽戏、锡剧、越剧、群众才艺秀、电影等等。2022年主要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和共筑钟楼梦等,开展了“幸福钟楼”精品文惠民演出活动,于4月-7月在全区7个街道1个乡镇共配送8场文艺活动,节目内容包括戏曲专场和综艺专场等。该项目通过多年的连续开展在群众当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开展更凝聚了一群文化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包含了专业团体演员、艺术联盟成员、钟楼区音乐家协会成员、钟楼区舞蹈家协会成员、各街道群众团队骨干以及群众文艺爱好者。活动不仅成为文化惠民的重点品牌,更成为培育优秀人才的艺术摇篮和文化志愿者的孵化器,实现挖掘人才再到服务基层的良性循环。
五、自身建设与服务能力提升
提高文化馆业务干部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要求和鼓励业务干部接受继续深造培训教育。通过业务岗位培训、攻读学历等各种不同形式学习,业务干部们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加强群文业务干部队伍的力量,积极锻造新人,夯实新鲜血液,使文化馆的业务干部队伍更加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文化馆现有在编人员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有5人,初级职称的有1人,中级以上职称占比85%。具备舞蹈、声乐、器乐、书画、创作、戏曲、理论研究、网络服务等8个专业,完全发挥文化馆自身创作,辅导、培训等功能与特长。同时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提升,总课时每人均达130学时;另一方面,文化馆着力推进总分馆制运行,依托“下派员”分层次打造八个街道的艺术团队,文化馆内培训骨干团队,专业老师进社区辅导中级团队,文化志愿者孵化新建团队。专业老师全年下基层达245天,举办文化站培训辅导班10期,开展文艺创作作品推广20次,特殊人群服务项目达8个,馆办团队达25个。各级各类的近百支队伍不断完善,每年近千场的演出,完成高质量文化目标的同时成就了社区团队自娱自乐,自我成长的大舞台。
六、社会反响与评价
文化馆全年微信推广达110次,媒体报道10次,学习强国报道3篇。社会美誉度和服务反馈度优良。
七、下年度努力方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钟楼文化馆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结合常州市“532”战略和区专班工作等要求,以人民需求为服务导向,以一级文化馆考评指标为原则,在重点项目中发挥主导性、引导性及服务性。紧扣惠民实事、重点项目和高质量考核年度任务,创新文化服务项目,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群众文化幸福感。
(一)通过多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促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多方面发展。
1、开展“钟灵毓秀”文旅景区沉浸式非遗体验课堂打破课堂区域限制的概念,根据景区的特色与非遗技艺体验结合,以无限定空间的形式开展沉浸式非遗体验课。通过活动形成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融,以短视频形式推介常州文旅资源,激发旅游动机,推广常州旅游形成文旅新概念,引流文旅消费。
2、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区考核要求,文化馆联动公益联盟单位,全年开设公益培训课程,进行汇报展示及展演活动,助力免费开放高质量文化服务,拍摄优秀作品为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优质资源。
3、依据市区“三送”民生实事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成“送戏下乡”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振兴,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青果奖赛事:根据常州市青果奖原创作品大赛的要求,加大推进力度,加强专家团队的辅导,确保参赛的高数量和高质量,力争在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创新项目工作
1、“唤醒尘封的记忆”行进时文保剧场。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静态的文物建筑里面进行动态的演艺,充分展现文物建筑的价值,提升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
2、“三生有杏· 春艺盎然”美丽乡村潮趣游。根据市、区召开“两湖”创新区建设动员大会要求,把“两湖”创新区宏伟壮阔的“大写意”变成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围绕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文旅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的目标开展农文体旅融合的田野趣玩,推荐钟楼美丽乡村新地标。
3、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活动。联合专业院校举办常州首届大运河“戏剧周”活动,推出原创精品剧目作为着力点、把青年戏剧人才培养作为支撑点、把促进文产聚合和文旅融合作为突破点,切实推动常州小剧场建设走在前列成为长三角标杆。
4、节庆文旅。“文旅嘉年华”-江南非遗嘉年华以“非遗+节庆”市集的形式在钟楼各个商业综合体、创意园区、美丽乡村开展大型节庆非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