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钟楼区基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钟楼段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它的核心是“文化”,本质上是“文化工程”,同时又涉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
作为同时拥有京杭大运河新线及老线、南运河的区域,近年来,钟楼区积极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立足“运河文创名区”定位,以完善和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机制、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为目标,大力打造城市文化IP,赋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运河沿线文物遗产保护工作。2019年以来完成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夏家大院等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与整治,以民生实事的标准完成盛宣怀故居修缮及展陈,将杜宅、杨氏戏楼等文物纳入下一步修缮工作计划。统筹推进运河沿线西大王庙、新岗等遗址的考古与遗址保护工作,西大王庙遗址项目入选2020年“江苏六项重要考古发现”。“多维发力”构建非遗保护新生态。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近年来累计创成省、市示范基地8个,新增非遗项目4项,培育非遗传承人20人,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乱针绣)、国家工业美术大师1人(孙燕云)。搭建钟楼“非遗+”的展示平台,开展“钟灵毓秀”文旅景区沉浸式非遗体验,打造博济南岸里非遗产业园区,年接待人次逾10万人。将非遗创意融入当代生活,常州梳篦、留青竹刻、常州萝卜干等非遗产品参展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乱针绣衍生品品牌“承無”将乱针绣元素应用到礼品、胸针、围巾、大衣等生活用品,跨界成为爆款。高标准推进“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盘活运河沿线老厂房等工业遗存,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运河五号吸引近90家文创类工作室和公司入驻,所在三堡街街区成为夜经济新热点,夏季夜市人流量最高突破4万人;原常州皮革机械制造厂改造的蓝科技产业园,集“科技、文化、旅游、娱乐、体育”五大主题,成为常州最具活力的融合园区;利用520吨东芝塔吊改造的“520玫瑰车站”,成为大运河畔文旅新地标。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实施。文旅载体推陈出新。已完成瞿秋白纪念馆游客中心、盛宣怀故居保护修缮、南市河街区环境提升、夏家大院修缮、大庙弄片区、大运河记忆馆、大运河南岸绿地等沿线重要节点建设,构建“古运河—南运河—新运河”环城滨水空间系统和运河文旅环线。充分对接省市政策。近两年来,大运河文旅长廊、老城厢文旅综合提升、南北大街片区文商旅复兴发展、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等相关项目入选省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全面落实市“532”发展战略要求,2023年,钟楼区17个项目列库,全年完成13.29亿元投资,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1.86%。打造标志性文旅产品。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三堡街为中心,向东优化夏家大院、篦箕巷、南市河空间布局,向西加速航仪厂开发、油罐公园改造、安基村提升,实现运河两岸相互引流、焕发新颜;全市首创运河文旅演绎带,逐步形成大庙弄、南市河、三堡街3段环运河演绎载体,首部原创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入选省第二批精品剧目。今年5月“钟楼杯”全国相声新作品展演活动圆满举行,汇聚了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的相声艺术精品力作,旨在弘扬大运河文化、传承戏曲艺术、培育更多优秀人才;聚焦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五星文化产业园创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园内在孵企业158家,文化类企业121家,占比76.58%,带动就业2000余人。
三是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融合。以节为媒,每年举办运河插秧节、丰收节等活动;安基村投资3000万建设运河生态发光廊道,入选江苏“运河百景”,“运河一号乡旅轰趴馆”入选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项目。与体育融合。连续多年开展“常走大运河”、“行走大运河寻美老城厢”等系列“大运河”IP赛事和活动;建设大运河滨河健身休闲空间,打造集专业运动培训、健身运动餐饮、亲子运动体验于一体的运动服务空间“迈粉工厂”;支持培育华联、侨裕、喜马拉雅等装备器械龙头企业,形成体旅业态全产业链。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钟楼段建设,健全赛事活动体系,用好大运河等水域资源,充分挖掘老城厢文化底蕴,组织高标准运河系列赛事,2024年对接中国田径协会、中国皮划艇协会开展2024常州钟楼半程马拉松、2024中国杯赛艇城市冲刺赛(常州钟楼站)等赛事。与商贸融合。制定《钟楼区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专班”为着力点,策划汉服嘉年华、金秋文旅推广季、“毗陵IN巷”夜市、龙城嗨购节等节会活动,越剧剧场、美学书店、文创零售、非遗体验等特色业态迭代焕新。
下一步,钟楼区将结合《钟楼区运河水环生态廊道空间规划》,打造集“文、商、旅、居、产”于一体的活力创享水环,通过“运河+商旅”“运河+数字”“运河+双创”“运河+社区”服务等方式,将“运河水环”打造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同时打造以大运河为主轴、以老城厢为中心、以重要文化地标为节点、以文化景观为表征的主题明确、逻辑完整、叙事清晰、体验丰富的文 化遗产保护地和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建设“城市里的运河文化公园”将钟楼区打造成为“运河文化公园里的城市”。
一是科学统筹谋划,加强资源串联。建立各板块各部门工作联动机制,统筹一体化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探索、挖掘、提炼运河文化。按照“河为线,景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整体谋划建设新的老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推动资源集聚开发。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构建运河沿线交通支持体系,实现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在复兴发展中强化保护底色。将秉持保护为主的发展理念,采取因地制宜的更新改造方式,调和城市建设发展中老与新的关系。有力推动西直街历史地段保护利用项目,依托世界遗产大运河常州城区段,充分挖掘片区内浓厚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把其中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找出来、保起来、串起来、用起来”。加强对接东南大学、常州规划设计院等规划编制单位,推进保护规划编制和深化完善,及时征询各单位意见,推进专家评审及上报审批等事项。
二是打造重点项目,拓展文旅空间。构建以“老城厢”为中心的文化空间,配合推动大观楼止园复建、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盛宣怀故居周边织补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西大王庙遗址公园、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二期(航仪厂更新改造)、运河文化廊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对接晋陵文旅、恐龙园集团等知名文旅企业,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拓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融资渠道,加快运河相关载体建设。有力有序推动南大街步行街北侧立面整体改造,通过泰富百货、新世纪、百货大楼等主力门店的各类活动,联动南大街夜市、中心商圈停车优惠政策引流,持续完善业态,提振消费信心。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优化业态布局。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融合,积极探索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运营管理,聘请专业第三方公司整体策划全年文商旅推广工作,结合节假消费热点、在不同时间段开展“线上+线下”复合引流。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文艺演出再现运河人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游客新鲜感和沉浸式体验感。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建设滨河体育休闲公园,积极举办各类运河沿线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设计开发体育旅游特色项目和路线。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将优质农产品与美食、非遗、旅游购物相结合,丰富自然研学产品,加快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落地速度。
感谢您对钟楼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签发人:陈佳
经办人:李贝、宋佳
联系电话:88890320
常州市钟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4年5月22日